南阳有渠清如许,北送活水入京津。

初夏时节,立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点——河南省南阳市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看丹江水一路北上,南水情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

“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类似这样的叮嘱,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曾反复强调。早在2014年3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就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9个月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总书记再次强调“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彪炳史册,可“关紧水龙头”的“节水小事”在总书记心中,在新时代的治水方略中,却始终处于更高的优先级。个中缘由,要看一看我们的水资源“家底儿”。

我们曾经有多缺水?

往远了说,“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龙王庙、祈雨节,饱含着中华民族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现实无奈。往近了说,很多北方老乡都有着关于水窖的回忆。为了人和牲畜一口活命的水,甘肃定西的老百姓曾一锄一锨挖出30万口水窖。每逢大雪,村民要用脸盆、搪瓷缸子,把屋旁的山坡上、自家的院子里、房顶瓦楞上的积雪一盆盆、一捧捧地收进水窖。水窖的大小和多少,在很多村庄甚至成为一个家庭日子滋润程度的象征。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华北地区常年地下水超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密集人口与高耗水经济社会活动区域性并存,这就是我们始终紧巴巴的“家底儿”。

如今,来之不易的“南水”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北渴”,精打细算对待每一滴“南水”,全方位加强节水,提高水资源应用率,才是确保一渠清水永续的根本之策。农业是高需水产业,占总用水量60%以上,不过这些年来,农业也在创新,在高效节水道路上不断求索。

我们要建立农业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在充分考虑水资源“天花板效应”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该减的减下去,该退的退出来。

这不仅要求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农业规划,更需要一方主政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我们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水资源精细化利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推广最节水的栽培技术和灌溉方式。

我们要在乡村建设中不断提升水资源涵养修复的能力,即便是在水资源先天禀赋不足的地区,也要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让整个乡村变成一块“生态海绵”。

农业的节水化之路,是一条对来之不易的南水负责的“紧路子”,更是一条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调水是人定胜天,节水是人水和谐。震撼世人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干旱缺水的北方调来的,不仅是一渠清水,更是良好可持续的生态、科学文明的节水理念。这条情深义重的调水线,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出品人:何兰生

总策划:江娜

作者:郭少雅

制片:杜兰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丢

怎样攥牢农业“芯片”

健康中国离不开中医药

何谓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

解决农民问题,回归乡村是必不可少的道路

为什么说要用系统观看生态

劳动节说说吃饭干活

为什么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五年再读“三个坚定不移”

审美对乡村建设有何意义?

从三个70%中,看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从“两高两宜两富”看振兴图景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意味着什么?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健康的山水,健康的人,这就是美丽中国!

一片叶子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文章?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农业有啥作用?

什么样的产业才叫富民产业?

把握好三个要点,理解“三农”“国之大者”

从“三品一标”内涵升级,看质量兴农未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做选择题

用什么来破解“不平衡”?

什么样的乡村才叫“新乡村”

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任重道远” 唯有发展

一字之增,彰显生态治理新境界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视频:刘梓宪 朱瑞

设计:范英娜

编辑:陈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