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后蜀后主刘禅被软禁在洛阳,司马昭询问他是否思念故土,刘禅沉迷于享乐,只是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让司马昭顿时安心,同时这句话也流传下来,而后成了“乐不思蜀”。漫长岁月中刘禅也一直是昏君的代表性人物。

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就是邓艾率军兵临成都,蜀国群臣不战而降。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彼时蜀国的精英部队都不在成都,城内只有大量的文官,没有什么战斗力。同时成都外围的绵竹关也被攻破,人们丧失了守卫的决心,最终选择投降。那么如果四大名将有一人待在成都,绵竹之战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蜀汉又能否逆转灭亡的命运呢?

时间拨回公元263年,已是三国后期,众所周知,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死后更是鲜有新鲜血液,不过西川占据了诺达的地盘,依然有四大名将。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姜维,他本是魏国天水的守将,在战斗中被诸葛亮收服,成为蜀汉的大将,并深受诸葛亮器重。

随着时间流逝,诸葛亮身体逐渐变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他身死之前给手下交待了许多后事,其中对姜维更是委以重任,让他继续带领蜀汉的部队坚持北伐,一定要光复汉室。而后姜维便成了蜀汉的大将军,他一生九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是最终仍然未能攻破长安。

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率兵灭蜀,蜀汉内部却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姜维也被迫离开政治中心,他率兵在剑阁阻挡钟会的攻击,两人交战多时,钟会最后也未能前进一步。然而邓艾却派出奇兵绕开了剑阁,走小路攻入绵竹关。

此时的绵竹关守将乃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他虽然饱读兵书,但是欠缺实战经验,面对老练的邓艾根本无力反抗,最后城破身死,成都也失去抵抗的勇气。如果是姜维把守绵竹关那么情况则完全相反,以他的军事水平完全可以阻挡乃至击败邓艾,相信蜀汉也不会就此灭亡。

第二位名将是张翼,他是姜维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多次立下大功,在与魏国的战争中颇为亮眼。灭蜀之战时他也跟随姜维守卫剑阁,虽然完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后方投降也让他无可奈何,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如果张翼守卫绵竹关显然比诸葛瞻要好得多,即便在军事能力上不及邓艾,但是凭借着对于西川地形的熟悉,张翼完全可以凭借纵深的优势拖住魏军,只要援军来到自然击溃邓艾,成都也不会沦陷。

第三位名将叫霍弋,他的父亲霍峻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将领,在整个蜀汉集团地位都很高,父亲死后霍弋自然继承了其爵位。他一直保卫蜀汉南方的安全,并多次在战争中立下大功。最后的灭蜀战争霍弋早已看出端倪,虽然魏蜀多次交锋互有胜负,但是这次的规模显然不同以往,他向刘禅进谏希望自己能够出战,但是刘禅认为是他想多了,于是拒绝了这个请求。如果霍弋能够顺利出征,相信绵竹关也不会这么快就失守。

最后一位蜀汉的名将当属罗宪,他一直负责蜀汉东方也就是白帝城的安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曾派出大军兵临白帝城,扬言要帮助蜀国,然而人人都明白他们只是希望从中牟利。罗宪也明白这一点,虽然后方已经没有了支援,但他依然坚守着城池,凭借手中少量的部队抵抗着东吴的大军,最后足足拖延了六个月,东吴的军队只得选择退去,这样的战绩放眼整个三国时期都十分亮眼。

罗宪的守城能力毋庸置疑,如果他在绵竹关,那么邓艾不仅没法短时间内攻破,反而会遭受巨大的损失。时间一长,远在剑阁的姜维自然也处理了眼前的战斗赶来支援,那么届时邓艾必定自身难保,蜀汉也能在战争中翻盘。

由此可见,蜀汉的灭亡不仅在于成都群臣不战而降,更重要的是绵竹关守将用人不慎。即便后期人才凋零,蜀汉依然可以拿出四大名将,只要他们任何一人在此,相信绵竹关之战都会有不同的结局。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