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说过: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无法直视,

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让人难以琢磨。

01毫无血缘的难兄难弟

2017年12月,陕西渭南女特警周佼,在巡逻时成功破获一起盗窃案。令办案民警感到疑惑的是,这个小偷来到渭南已经一年多。

按理来说,干这个行当的,讲究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何这个小偷在同一个地方待这么久呢?

经过调查发现,小偷名叫马亮(化名),和他经常在一起的,是8岁的小男孩轩轩。马亮把偷来的东西,交给轩轩分销赃物。

都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难不成这是个小偷家庭?

随着调查的深入,慢慢揭开了真相的面纱。

轩轩的爸爸妈妈生下他时,连结婚证都没有领。孩子一岁半的时候,两人纷纷外出打工,把轩轩扔给了爷爷。

可怜的老人依靠收废品的微薄收入,将孩子养大。因为没有户口,8岁的轩轩一直没有上学,整天在村子里闲逛。

正是这个时候,轩轩遇到了来村里作案的马亮。

打那以后,两人成天黏在一起。为何轩轩要和一个小偷在一起?按老人的话说,马亮总给轩轩好吃的。

这话一点也没错。别看马亮穿得破衣烂衫,对轩轩却特别大方。马亮买来薯片零食,甚至强迫轩轩喝鲜牛奶,说身体强壮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他了。

不仅在物质上关心轩轩,马亮还在情感上温暖轩轩。

只要不下雪的日子里,两个人总会依偎在一起:坐在荒草堆里,裹着棉被,在寒冷的天空下数星星,讲故事。

直到马亮被抓,这对毫无血缘关系的流浪兄弟,结束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02好人不一定真好,坏人并非都坏

在心理学上有个“路西法效应”。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通过实验论证一个古老的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

他找来二十四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起初,这些志愿者们都放不开,囚犯不顾及狱警的尊严,嬉皮笑脸;狱警们也硬不下心肠惩罚罪犯。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们各自进入了扮演的角色。狱警们开始镇压囚犯,惩罚日益加重;那些囚犯们被折磨得濒临崩溃。实验被迫终止。

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一个道理:

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轮流出场。

在众人眼里,马亮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小偷,为何要对一个陌生的小孩,如此关心呢?

原来马亮小时候的遭遇,和轩轩几乎一模一样。五、六岁的时候,妈妈因家庭穷困,离家出走。马亮哭喊着,恳求妈妈不要离开。

但是,妈妈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个场景,简直成了他一生的噩梦。

每次马亮下定决心离开,躲在墙角,看到轩轩哭着喊“哥哥,你在哪里”的时候,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内心的善良被激发出来,在这种环境下,马亮从一个“表面上的坏人”,变成了轩轩眼中“温暖的大哥哥”。

03唤醒良知是做人的根本

400年前,明朝著名心学家王阳明先生曾说,心之良知之谓圣。

意思是说,只要心中存有良知,人人皆可是圣人。

马亮让人感动的,不仅是经常给轩轩买好吃的,数星星讲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马亮告诉轩轩,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像他一样,学会偷东西。

在很多人眼里,马亮就是一个在阴沟里长大的孩子。原生家庭变故,童年遭遇不幸,在外面流浪时,经常受人欺负,最终导致他误入歧途。

他太有理由埋怨上天的不公,社会的冷漠了。可是,他却没有将这种戾气,发泄在轩轩身上;没有将心底的仇恨,转移给孩子。

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他非常明白,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大连理发师开着宝马车撞人事件。

事后调查,肇事车主刘某,因为个人原因失利,遂起报复社会的念头,最终导致5名无辜的路人遇难。

有网友义愤填膺地说:开宝马,拿高薪,这个社会怎么着你了?

是啊,刘某的生活条件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可是,与不幸的马亮相比,刘某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良知,简直就是恶魔!

作为人,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阳明先生的“致知格物”,就是“致良知”。用心中的良知,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你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又在灌鸡汤?现在社会人心浮躁,做事讲良心,别人会拿你当傻瓜,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是啊!有的人做了亏心事,却活得潇洒得意;有的人做了许多好事,却是默默无闻。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说过,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

就像文中的马亮一样,即使处在阴沟里,也要学会仰望星空。

一个人,即使遭受了不公平的命运,也要选择向阳而生。

——感谢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不爱看书的花花晨,80后老女孩,用文字记录感动你我的故事。欢迎留言转发,喜欢请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