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筏》是我国书法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综论笔法、墨法、布白、风韵等几个方面,文辞简明扼要。

笪重光在《书筏》中,给出了很多具有独到性的研究成果,较以往学者所获具有很多创新处。如“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法在用笔之合势,不关手腕之强弱也”,该理论与魏晋以来古朴、厚重的书法风格以及对腕力运用的重视大相径庭。

有书圣之称的书法名家王羲之认为,书法创作应“入木三分”才可达到美观、劲道的效果。笪重光在《书筏》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藏锋与手腕之力无关,没有否定王羲之、魏晋书法风骨,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起笔、收笔两个关键点处,认为通过“合势”等方式,才能达到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书筏》对书法古法创作给予了极大尊重,其很多创造性理论仍建立在古法理论之上。如针对布局分析,笪重光在《书筏》中提出“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的观念,与此前草圣张旭书法创作时重视“意境”的思想十分相似。

笪重光在《书筏》中,保留了我国书法创作的一贯传统,重视书法创作的意境,并对意境的价值进行了更具独到性的评析,其理论使书法创作的意境把控和理解上升到了更高层次。

01什么是“逆”?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擫之;将欲束之,必故拓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

《易经·说卦传》中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笪重光的“书亦逆数”是受易学思想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逆,迎也。取相向迎接之意。邵伯温在《皇极经世》中说:“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以阴阳互行的辩证思想来解释“逆”。

笪重光将“顺”与“逆”、“落”与“起”、“转”与“折”、“掣”与“顿”、“伸”与“屈”、“拔”与“擫”、“束”与“拓”、“行”与“停”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阐述为“逆数”,运用到书法技法中来,论述了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

从笔力上说,逆锋起笔,有利于力的施展,将锋藏在笔画中,笔意丰富,这样才能浑厚坚实而不单薄,使笔画“劲拔”。

将欲落之,必故起之

毛笔落纸时,笔毫先起后落,此时手腕的动作是“提”和“按”,“按”之前提笔,手腕处先积蓄力量,落笔时点画才会沉着,如此笔画生动而不平板。

将欲转之,必故折之

要想“转”时用力均匀,写出圆劲的笔画,下笔时就要“欲转先折”,才能给接下来的行笔提供足够的动力,“转”、“折”结合,使“转”处不露棱角,但是给人以筋骨藏于其中的“圆劲”之感。

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

唯有“顿”之蓄力,才能做到“掣”的出锋精神;行笔前有了“屈”的蓄势,行笔时的“伸”能发力得势,这样的线条才会生动有变化。

将欲拔之,必故擫之

将收笔时向上提和向下按的动作结合起来,这样笔画的末端就不会浅薄偏弱,而是圆满有力,行笔至笔画末端不能骤停,要势尽力收,做到“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玑。”的效果。

将欲束之,必故拓之

笪重光认为笔画收笔结束之前,使笔意充分拓展,然后缓缓提笔离纸,逐渐收束,露出笔锋。而且他说收笔出锋并不容易,想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对八分和章草有深入的了解。而“收笔出锋”的关键不关乎手腕指掌的力量大小,而在于善用顺应笔势。

将欲行之,必故停之

转折、钩挑等笔画,行笔过程中,先顿笔蓄势,这样行笔才有力,纸和笔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而不是在纸上滑过。如此,笔画才圆劲有力。

02墨之量度,白之虚净

若想“入书家之门”除了需要注重用笔还需要对章法有一定的把握。章法上,笪重光专注于“布置”、“工巧”,他说:“墨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墨法即用墨之法,我国历代书法家对此态度不一,部分书法家认为墨法无关痛痒,也有书法家认为墨法对书法意境,表现力具有影响。

笪重光在《书筏》中对墨法进行了分析,认为“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就是要求墨要磨得细而浓,破水用之墨色就会润活。破水导致“黑”的深浅程度不一,与白处对比所产生的“光”感不同,其视觉效果也大相径庭。该理论与前人研究相似,但更加凝练,并给出了墨法“活”、“浊”的影响因素。

关于布白,笪重光也有自己的见解:“画能如金刀之割净……巧妙在于布白……架宽而丝紧”。在《书筏》中,对布白的方式、价值进行了系统阐释和分析,其理论价值极高,乾隆年间学者王文治对笪重光研究成果推崇备至。认为可以与孙过庭《书谱》相媲美。

其后续影响在于,使布白理论在书法创作中得到了更多重视,也为后续研究打开了思想,提供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笪重光以及其《书筏》并非进行书法布白研究的第一人、第一部作品,但对前代理论进行了更系统的分析,使其能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得到呈现,对于普通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影响。

结语:

《书筏》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多样,理论丰富;简单扼要,理论精辟;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从影响上看,《书筏》对书法意境、笔法、墨法、布白均有涉及,后世书法研究和学习,也均可对《书筏》进行借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