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铺天盖地的党史宣传教育信息流,让我有点闷闷的压迫感,被强制“消费”的感觉,难免心生抵触。这些年的抗日神剧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心境下,我意外看到了《觉醒年代》这部主旋律剧,由此又被自己的浅薄折服。但凡你觉得简单的或是要一概而论的大多源于无知,我得到了示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由张永新导演,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和历史卷轴,通过文艺手法再现了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导演张永新虽然此前执导过《风车》《马向阳下乡记》《军师联盟》等口碑好剧,但是接到《觉醒年代》这个项目后,也让他倍感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剧中很多人物都太深入人心,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鲁迅先生、蔡元培先生、胡适先生……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与英雄人物,如何创新叙事表达?如何塑造让人耳目一新的影像?又该如何在拍摄手法上加以精雕细琢?从最终呈现效果上来看,《觉醒年代》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新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而这与全体主创的匠心是密不可分的。

该剧以《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过程为主线讲述建党故事,是同类题材作品当中相对新颖的叙事视角,但也是创作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的历史背景是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概时间段是起始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集结众多历史群贤对救国路线的探索,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注入情感的朴素表达让我们学习过的历史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常常有被代入到那时那景的错觉,一路带我们重温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

我们知道整部剧会沿着历史车轮往前走,会有流血,会有牺牲,但还是不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镜头,感觉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历史考点,每一段演讲都是一篇小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近代史可划分为两条线,一为侵略线,另为救亡线,在救亡线历经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改良及资产阶级革命直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建立中国共产党。

从改朝不改道到改朝换代甚至改脑袋,去进行思想的洗涤与觉醒。是因为这些觉醒的青年人认识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这也是与我们如今的时代主题相契合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我们如今年轻人少有的精神气。这种意义上讲,《觉醒年代》更像是时空转换下的青春剧,常常不自知中热泪盈眶,深感惭愧。这正是张永新新颖的叙事视角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陈独秀和长子陈延年关于新旧文化的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这是对中国旧学完整、辩证、妥当的解读,这也无不引发我们思考,在我们立身处世中,应不窥全貌,不予置评,未去求证,不盲目下定论。所有的言论、思想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其个人的经历和诉求,我们应学会去独立辩证和思考,毕竟个体是有差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剧重大历史事件都会有清晰的旁白配以版画形式解读,很是有趣,更助于历史小白理解剧情。尤其是群贤之间的学术争论,演讲,真的是精雕细琢。

辜鸿铭,黄侃,刘师培他们这样的保守派,虽在学术上对革新派嗤之以鼻,但遇政党相挟的时候,他们是惺惺相惜的,有文人的傲骨,君子的气节。比如辜鸿铭的《论中国精神》放之眼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这也正是陈独秀对旧文学的态度,并不是一棒子打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的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红白事队伍相交穿插而过,这个镜头在整部剧中多次出现,引人遐想,这无不是另一角度阐释新旧文化的交替,新旧道路的交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边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在抵制二十一条义愤填膺的学生群体中, 大佬悄悄遁入,一身落魄,吃起了旁边桌上的盒饭,原来历史人物出场也能这么可爱,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更赋予了他们温暖亲切、生活化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陈独秀他对中国未来的道路也是未知的,迷茫的,他也在探索中,他唯一能确信的是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在是一条不知走多久多远才能成功的路,但是他们眼神坚定,看得到光,这种坚定感染着剧外的我们。

无论是青年学生间的,还是先驱间的对话都很有力量,无处不彰显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在这碰撞中求进步,求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诠释的不再是教科书里死板的历史人物,能让人感受到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温度。

在这里整部剧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需求就感染到了我,这样的文艺手法使得这些人物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道路选择、情感冲突都有了性格支撑,也有了时代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常先生助仲甫先生脱困于被围堵的学生群体中,二人由此结识。

“守常,我今日欠你三个人情,日后,你要记得讨要。”

“一是帮我脱困,二是借我衣服。”

“我蹭你的饭呀。”夹着手中筷子的陈独秀调皮的笑道。

“不过我还没吃饱,就把我打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看到这里,也会被守常先生溺爱的神情,笑容暖到的。

原来他们也曾有血有肉,他们也有平凡人的情绪。导演诠释的李大钊很接地气,常常会走访到穷苦大众去了解他们的诉求,也常常对穷苦人倾囊相助,自己只一件布衣,而这也为他日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了基调,陈独秀富有个性,激情洒脱,性格上有点偏执、执拗、这更说明他也只是个平凡的人,却愿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他们都是极其可爱的人。

这部剧的整个色调很有油画的质感。这些青年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演绎的非常有代入感,不像我们接触的大多数的那种剧情,出场就给你能人,神人的感觉。而本剧每个人都是在探索,争讨,失败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转变和裂变,会让观剧的人仿佛也置身其中,常有弹幕评论,我要生在那年那月,也要立志加入他们的行列,常常细微处感动到人,惹人泪目。

整个剧情对历史的解读很到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不要上帝视角去评判、看待历史,身处那时,没有人知道眼下选择走的路是对还是错。但是心中的理想、信仰是这群青年人前行的动力。

感谢《觉醒年代》的所有主创人员,通过画面,通过声音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透过屏幕,我仿佛真实的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重新感受了那段岁月,对于当下的生活,更觉来之不易。

在这里,创办杂志需要钱,仲甫先生在这里强行卖字,还是月供简直不要太风趣。

陈独秀的这番演讲极大的触动了我,剧中连一直不信服父亲的延年、乔年也起身鼓掌并热泪盈眶。

陈独秀此时试图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民众,然而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大批学生被关进北大红楼,关进监狱后,在学生郭心刚含恨而终后,在自己入狱三月后,在出逃上海路上看到灾民们饿殍遍野时,他失声痛哭,二十年不谈政治是不可行的,需要一条新的路来救中国,这个时候他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基调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掀起燎原之势。

在这之前,只在历史书里了解过这段历史的只言片语,也没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像他们这种有学识,有见地的人生逢乱世,本可以独善其身,然而他们选择身先士卒,力求为中国人民谋出路。

反观自身,当下的青年人,是否像青年人一样生活着,眼神里是否还有光,还有坚定的信仰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