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猪肉价格更便宜了。"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去杭城农贸市场买菜的王先生发现,买肉的钱更有用。“每斤便宜一两元。今年比去年便宜。”
但张先生不明白的是,今年2月以来,浙江生猪价格接连下跌,导致新一轮生猪周期直接由跌转亏。到5月中旬,浙江市场的猪肉价格接近五年来的最低点。虽然有所反弹,但业内人士对今年的市场仍不乐观。
为什么这一轮“猪循环”的衰落如此激烈?记者调查发现,不仅是短期的供需失衡,还有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带来的痛苦。
三年的经典猪周期变长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摔倒。”面对不断下跌的生猪价格,在养猪业打拼了十几年的浙江茂阳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爱向记者感叹,虽然5月下旬浙江生猪价格略有调整和反弹,但王爱对未来市场并不乐观。“回升不一定是好事,后期走势也不乐观。”
“猪周期”是人们对生猪价格涨跌总结出来的一种经济现象。生猪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导致供给增加,而供给增加导致生猪价格下降,进而导致生猪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所谓的“生猪周期”。目前正好处于供大于求的下行周期。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放开生猪产能,“猪周期”就会见底,开始下一轮上涨行情。
长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猪周期”是典型的三年周期。但2006年以后,完整的两轮“猪周期”延长到了四年,亏损期也延长了。2014年,甚至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亏损猪周期”。
正因为如此,习惯了大风大浪的农民对这种下降多少有些担心。“低价会持续很长时间,预计会持续到明年下半年甚至明年。”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周期变化的背后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周期越来越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养猪业正在逐步做大。”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浙江生猪产业存在众多中小散户。因为体型小,所以对价格涨跌的反应更灵活,生猪价格变化的时间也更短。随着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和优胜劣汰,浙江剩下的养殖场基本都是规模化养殖场。
根据数据监测,2017年浙江年屠宰50头以上猪的规模比例为92.63%,年屠宰500头以上猪的规模比例为81.39%,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0.73和3.31个百分点。“大型养殖场的资本更强,承受损失的能力更强。临时出口不多。”俗话说“船太大难掉头”,体现在猪价上,也就是整个涨跌周期的延长。除了大规模的供方,需求方也在悄然变化。“根据我们的观察,消费者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猪肉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但对牛羊肉的需求却在增加。“根据浙江集贸市场牛羊肉交易量监测数据,2016年浙江牛羊肉交易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9.20%和25.58%,2017年继续增长,较2016年分别增长9.72%和19.81%。这导致生猪供大于求时,产能消化较慢,损失期较长。
市场需求变化的背后是浙江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食物的追求不再是单纯的好吃,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平衡。“原来牛羊肉很贵,大家不常吃。现在生活好了,多吃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新一轮的洗牌迫使该行业转型
,显然无论是大规模养殖的推广,还是消费的升级,“猪周期”的延长,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这种变化也给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洗牌,迫使农民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转型升级。
“最好的反应是扩大自己的产业链。”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建议,为了摆脱“猪循环”的魔咒,最好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参与养殖、屠宰、加工、零售,减少中间环节的转移,在价格上获得更多话语权。“生猪价格下跌伤害的是农民,而不是后端加工者。对他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成本更低,最后卖出的产品价格也比猪小。消费者对这一大幅下降没有太大感觉。”
王爱在中间商中多次遇到钉子。“以前市场不好的时候,我卖给他们。价格是他们说的,但是没有办法。我手里没有渠道。”近年来,王爱自己销售和管理市场。目前他已经开了5家自营店销售自己的猪肉产品,同时还有7家加盟店。“自己卖了之后,价格主导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去年,我们每天能卖出10头以上。我们今年已经能够卖出20多头,预计下半年将卖出30到40多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