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哇,亲爱的读者!

在某条路上,我们能走多远,就看我们有多大的恒心和悟性。学习也是,更何况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面去学习,更是需要如此。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和我说,你说你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又赚不了钱,也买不起房子,就连老婆都找不到。

这位朋友是对的,但是回想起来,是不是我们从小就应该教育赚钱、买房子、找老婆。然而我们小时候这样做,那就变成了童工、功利、早恋,所以究竟是谁错了。也许大家会说,我错了,我在不正确的时间做了不正确的事情,然而今天我看到一个奇怪的词语叫做——躺平,我才发现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错误的,经常说犹太人从小就培养金钱观念,所以他们很有钱,而我们长大了才培养金钱观观念,这就是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虽然被朋友说读书没用,但是《跨界学习》这本书告诉我:认识的宽度决定我能爬到的高度。至于是什么的高度,就要看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在很久之前,就流传着一句话:望子成龙就是因为父亲没有得到的成功想在儿子身上看到。这种几率发生的程度极低极低,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教育成赚钱,买房子,找老婆,而只是被教育成读书,读书,读书,然后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打工。

长大后的我们发现原来这是被安插好的陷阱,这个陷阱被无限放大,放大到很多人都发出要躺平的想法。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去学习吧!正如《跨界学习》抄录的这一句话:我们今天所传承的遗产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丰富。在如此丰富的遗产里面,我们还纠结于一点点财富吗?

我还记得《身份》说过:追求完美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会让我们付出生病的代价。

既然我们没必要追求完美,那么我们就应该追求认知,认知这个世界。博弈论,谈判技巧,学习方法,贝叶斯大脑,不确定性,微表情,进化论等等,如此多吸引我们的知识,我们却纠结于物欲?

跨界,跨的并不是知识领域,而是跨过思维的界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给我们太多的标签:好坏学生,成功失败,聪明愚蠢,无知博学,优越底层等等,在这里说一句,把这一切都清空,重新作为我们自己——一个小孩。童年的我们正值壮年的孩子,成年的我们是个枯萎的孩子。在一段段地思考与经历里面,我们甚至觉得我们没办法跨界,没办法跨越思想的界限。

虽然我不懂进化论,也不懂保险,但是有专家去思考这两个行业,再加上大数据,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保险公司越来越赚钱。以前的我以为这是因为保险公司投资进行活动收益,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因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哪些人更容易生病,更容易死亡,通过什么大数据?家族病史,更进一步就是基因大数据,还有就是个人生活习惯等等,所以数据让保险公司知道那些人的进化出现问题,基因有问题,然后他们的保险费用更高,而基因没有问题的就保费更低。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保险公司能够没有任何付出的收钱,因为没有“病”基因的人不会生病,他们交的钱是白交,有“病”基因的人会生病,他们交的钱更多甚至不让他们报保险。同样的养老的钱会不会也是如此?

跨界学习,跨界思考就是有这样的好处,两个可能看起来毫无相关的东西,大数据,保险,进化论,居然因为相互参照学习,发现了未来保险公司的大方向。不知道这秘密是黑暗还是光明,只能说寡头一直在割底层的韭菜,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