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登基后第23年,三十岁的他刚刚完成了“平三藩”,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南巡。此后的二十四年间,他六下江南。难道就是为了图一时之快吗?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康熙下江南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是解文化结。我们知道从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康熙22年统一台湾,整整是100年。在这100年期间,首先努尔哈赤是屠杀汉儒,皇太极六掠中原,多尔衮又推行剃发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满汉文化有一个很深的文化结。而康熙皇帝,沿着京杭大运河,跨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来到江南,进行四祭。祭孔子、祭岱庙、祭明陵、祭禹陵。

首先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山东曲阜,孔子的后代衍圣公孔毓圻率领孔门弟子跪着夹道欢迎康熙。康熙下辇,步行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行三跪九叩大礼。还做了一块匾悬挂在大成殿,写的是“万世师表”。作为皇帝能够行三跪九叩大礼,说明康熙尊崇了儒家文化。

康熙在山东还祭了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相传炎帝、黄帝、尧、舜、禹都祭祀泰山。秦皇汉武也都祭祀泰山。康熙是满洲人,圣山是长白山。而他能向泰山之神行礼祭拜,说明他接受了汉族文化。

康熙到了江陵(现南京),要祭祀明太祖孝陵。想当初康熙的爷爷皇太极说朱元璋不过是一个穷和尚。而康熙到了明陵,说朱元璋是一代开创明主,功德并隆。康熙还题了四个字为“治隆唐宋”,说明康熙肯定了明朝的治理有方,像唐太宗宋太祖一样,兴隆昌盛。由原来的明清对立局势,到现在的接纳认可,态度上做了一个巨大的拐弯。

康熙到了杭州,过江来到了绍兴,祭祀大禹陵。也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大禹当时设立九鼎,建立夏朝。确定了对中原的统治地位。而康熙作为皇帝去祭祀大禹陵,说明康熙认可中原文化,也希望大禹能够保佑他对中原的统治。所谓结文化结,就是康熙通过四祭,希望化解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

康熙南巡的第二个目的:解君臣结。康熙在位时期,朝堂之上大部分是满族的官员,但是在地方上,绝大部分都还是汉族官员。这里面难免还是会有人不服满族人当皇帝,于是康熙南巡途中赐匾、赐字、赐宴、赐物、赐银、赐食、赐见、赐官。

这里举一个例子,江宁府知府陈鹏年查封了一个妓院,将原来妓院的旧址改造成讲堂。这里面就布置了康熙十六条。正中间写上“天语叮咛”。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皇帝嘱咐叮嘱这康熙十六条。本来是做了个好事,改善民风。可这时候有人举报说这里原本是个妓院,陈鹏年这样做是以下犯上欺君之罪,查实之后要“论斩”陈鹏年。这个时候正好康熙南巡到了江宁,江宁织造是曹寅(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跪地不起,阶石有声”,请求康熙宽大处理陈鹏年。康熙同意了,让陈彭年到北京武英殿修书。相当于救了陈鹏年一命。

陈鹏年后来也忠心于大清,做到了苏州知府,后来又做了河道总督。时年黄河决堤,陈鹏年自己申请到现场去督查,这是个苦差事,史书记载他“寝食俱废,风雨不辞,积劳成疾,没于工所”,陈鹏年死在了工地上。康熙查陈鹏年家里,家里有八旬老母,而且“室如悬磬”。官从江宁知府,做到苏州知府,最后河道总督,死了以后家里室如悬磬、家徒四壁。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大清王朝。这个事情说明康熙南巡途中对君臣关系的处理是恰当的。(例子还有很多)

康熙南巡第三个目的:解君民结。在南巡的途中,康熙赈灾、蠲免、赏赐、救火。当时山东灾害严重,康熙拨了数百万两银子,先后派了五百位官员去救灾。而由于灾害,百姓欠了很多赋税。康熙路过山东、江南,直接“蠲免”了所欠赋税。康熙南巡途中行宫附近有百姓的房子着火了。康熙让亲兵侍卫去救火。然后找来当地官员让统计出烧毁的房屋,康熙给每一间房子赏赐三两银子。史书记载康熙到了山东,“日有数十万,扶老携幼,随舟拥道”。到了南京,“缙绅士民数十万于两岸跪送”。个人认为这个数字虽然难免有夸大,但是单从康熙南巡途中所做的事迹来说,还是很受百姓爱戴的。密切了君民关系,此为解君民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