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中国国有生产制造型企业,重视工程技术创新与革命,更加青睐于针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而对于软实力(管理技术),比如精益思想的认知,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下面,我们就以精益思想(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的对照为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走上这条单行道的严重危机。
精益思想不仅是在抽象意义上的浪费消除剂,在历史上所推动的业绩飞跃也是解决欧洲、日本和北美持续的经济停滞的药方。关于经济增长的常见看法认为,新技术、增加培训和教育是关键。因此,目前每天关于经济问题的文章大都在说,使用计算机的成本降低了,并以网络为例,说明数据在全球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了。把低成本、易于得到数据和为知识丰富的工人研制的交互式教育软件结合起来,就肯定能带来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飞跃吗?
已有的记录并不令人乐观。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曾经看到过机器人革命、材料革命(还记得那时说的让轿车使上陶瓷发动机和完全用塑料造飞机吗?)、微处理器和个人电脑革命,以及生物技术革命,但是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人均产出(即人均创造价值)却一成不变。
问题不在于新技术本身,而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新技术开始影响的仅仅是经济的一小部分。几家如微软那样的公司一夜之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巨人;但是大部分经济活动,如住房建筑业、运输业、食品供应系统、制造业和个人服务业,只有经过很长时期才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人们找不到应用新技术去创造价值的方法,那么这些行业就根本不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然而,这些传统活动却涉及95%以上的日常生产和消费。
换句话说,在任何一段既定的时间内,经济范围中的大部分是用传统方式进行传统活动的“现有生产工厂”(brownfield)。新技术和增多的人力资本在长期内可能有所增长,但只有精益思想已经表现出在几年之内就能在这块领地里造成新的突破性增长的能力(而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精益思想有可能使某些新技术变得不那么必要)。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由于管理的严重滞后,大量的浪费和严重的低效能无法消化,造成国有企业不断的、不惜成本地推动新工程技术的创新和革命,试图通过不断的设备机械改良解决这些难题,殊不知只是望梅止渴。
这就不难理解,如此的场景在中国国有企业当中是比比皆是。很多国有企业作业厂,管理者抱持的完全是批量作业的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使用的是必须累积到足够数量后才能开始启动作业的设备,局部产品快速地通过机器设备后,便被先移动并“存放”起来,根本就不是连续流作业。工程设计的原则是在作业厂中设置更大、更快速、更昂贵的设备,使产品局部生产速度快得惊人,当然,也就造成更多浪费的移动与存放。他们有大型的厂房和仓库,其规模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作业现场到处都是存货,有些作业厂有大量处理设备,这造成了长距离移动、不良质量、前置期长等问题,尽管局部设备确实很先进,也确实很快。
当每个国家的人口的不同组成部分争先恐后地要重新划分已经固定了大小的经济“蛋糕”时,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停滞已经导致了寻找政治替罪羊的后果。停滞也使企业界热衷于削减成本(由流程再造者领导)。这种做法打消了员工为本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扩大了失业队伍。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生产同类产品,尽管我们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我们消耗的单位资源成倍于发达国家。
精益思想和精益企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现成可用的方法,它可以按照需要的规模产生结果。
根据多年来在全世界的组织机构中所做的树立标杆的工作和观察,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简单经验法则:通过客户的有效拉动,把典型的批量生产系统转化为连续流,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劳动生产率(指在从原材料到产品发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翻一番,同时完成生产的时间减少90%,而且整个系统的库存量也减少90%;在客户手中发现的错误、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和工伤事故通常都会下降一半;新产品面市时间也将缩短一半;客户只需增加极少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产品系列范围内更多的变型品种。而且,如果能腾出一些设施,并把不用的设备卖掉,那么所需的资本投资就很少,甚至是负投资。
这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由初步迅速重新安置价值流所得到的突破性改善的成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改善,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前进。完成了迅速重新安置价值流的企业在两三年内还可以通过持续改善使生产率再翻一番,也使库存量、错误率和供货时间再减少一半。然后,把突破性改善和持续性改善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永无止境的改善。
人们有时很难接受这些业绩飞跃的数字,特别是在说明获得这种成绩并不特别需要新技术的时候。一味追求工程新技术的突破,会让整个企业形成一种守株待兔的惰性思想。切记!新技术所面对的是设备机械,管理技术面对的是人,技术是人创造的,最终人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