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三藩叛乱,朝廷为了消灭叛乱,四处征兵。

有一个涿州的小孩应征入伍,但是他啥也不会干,就是会做饭,那也行他以伙夫身份随营作战。

这天军队刚刚扎营,饭快煮熟了,忽然一队吴军前来截营,清兵啥也没准备好,只能跑。

爱岗敬业的涿州小兵舍不得他刚蒸好的饭,把饭放到到马背上驮着逃命,那锅饭刚刚熟,烫啊,马被烫的受不了,狂怒,蹄跳刨号,冲入吴军阵中中。这支吴军被疯了的马一冲,四散奔逃,清军一看机会来了趁机杀了个回马枪,反败为胜。

这位炊事班的涿州小兵因此立功,被升为队长,后来官职累次升迁,最后官至护军参领。

运气这事儿,有时候来了挡也挡不住。

2

顺治年间,有个大力士叫阿里玛。这哥们有多牛呢,据说能自己抓住自己的头发,让自己双脚离地。

举石头狮子之类更是轻而易举。

大清立国他曾经屡立战功,后来入京为官,在京城他仗着自己的战功胡作非为,顺治很不高兴,想除了他。

但是这人太厉害了,顺治怕一个处理不当,这哥们杀入紫禁城,那就不好办了,于是精心挑选了一个和阿里玛本事差不多大力士去诱擒。

可能后来康熙诱擒鳌拜就是受了他爸爸的启发。

大力士来到阿里玛的府邸,假意和他客气,趁他不注意忽然握住了他的手指,就像《老炮》里冯小刚教训吴亦凡手下那样。

但是阿里玛不是那种菜逼打手,他随手一甩就把大力士甩出十几步远,冷冷的问:你要干嘛?

大力士无奈只得说实话,是皇帝陛下要你死。

阿里玛说,不就是死吗,搞这么复杂干嘛?来人,把我绑了,杀就是了。

跟着大力士来的武士,战战兢兢上前绑住阿里玛,这哥们一动不动。

顺治的意思是抓住他要立刻杀头的,所以牛车载着阿里玛直奔菜市口。

行到宣武门,阿里玛说我是满人,我要死在门里,说话间脚踩在城门的瓮洞间,牛车寸步难移,行刑的人无奈只得在门内执刑。

3

闵鹗元,乌程人。乾隆十年进士,历任安徽巡抚,江苏巡抚

刚到安徽时,他以清廉闻名,爱穿布衣,爱吃青菜,接见下属的时候,张嘴训话必提儒家至圣先师,朱熹老夫子的《近思录》更是倒背如流。

人们提到闵鹗元都会竖起两根大拇指,说一句:好官啊。

只有袁枚冷冷的说了句:他这是外强中干,在装。

果然,闵鹗元到了江苏巡抚任上,开始收礼了:苞苴日进,动逾千万。

很多人想起袁枚的话,暗暗佩服:老夫子看人准啊。

乾隆四十五年云南粮储海宁状告李侍尧贪污,乾隆让和珅等人审问,一问李侍尧就全招了,自言确有其事,和珅给乾隆上奏折,定了的罪名是斩立决。

李侍尧是乾隆的宠臣,乾隆不想杀。

驳回了和珅的折子,让大臣们再议。

闵鹗元看到了机会,给乾隆上书说,虽然朝廷发着养廉银子,但是那点钱杯水车薪,根本不够大臣迎来送往的用度,所以才有了贪腐这种陋习,其实李侍尧也不想贪,只是身不由己。陛下您宽宏大量,李侍尧虽然有错,但是此前他为朝廷屡立大功,他爷爷李永芳他爹李元亮都是为大清立了大功的功臣啊,议贵议功都不应该杀李侍尧。

乾隆看了折子,气的大骂闵鹗元胡说八道。

然后和群臣商议李侍尧罪无可恕但是情有可原,斩立决就不要了吧,来个斩监候吧。

皇帝身边都是人精,自然附议陛下的提议。

李侍尧死罪变无期。

一年后被判无期的李侍尧被复用,几个月功夫这位囚徒就又升回了巡抚。

李侍尧挺有意思,数次因为贪污,玩忽职守等罪被判斩监候,又数次平安过关,再被授予要职。

有空写写他。

闵鹗元揣摩透了乾隆的心,虽然乾隆当着群臣骂他胡说八道,但是乾隆皇帝却记住了闵鹗元的懂事。

这一年调任闵鹗元江苏巡抚,他在丰腴之地的江苏干了十年巡抚。

乾隆五十五年,闵鹗元因为包庇手下人贪污被查,乾隆皇帝对他高抬轻放,以失察罪把他贬戍回家,算是网开一面没有深究。

据说闵鹗元有钱后,在老家买房子置地,但是不管买房买地都不写自己的真实姓氏,而是把自己的闵姓去掉大门,改成文姓,就是防止有一天东窗事发,被朝廷连窝端了。

读书人的,心思真的很深。

不知道李卫当官中的闵靖元的故事是否参考了闵鹗元。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