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实录(一)
如需下载本号资料,请加微信 miaomenxuan 咨询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这首词上阙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的秋色,也写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与思索。下阙主要写了对过去的回忆,回忆从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橘子洲游玩的情景,回忆那些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峥嵘岁月。
那么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独立寒秋词的开篇就点明了时令和特征,也就是寒秋,这个“寒”字,立刻使人想到秋风、秋霜、秋雨,立刻想到草木渐渐衰败,纷纷凋零的景象。然而在词人笔下寒秋之景,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显然这首词描写寒秋之景主要在上阙。我们先来读一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词人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纵目远眺,看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山都变红了,那些随山势起伏的层层叠叠的树林,每一片叶子都被秋霜打过染成了红色。像一团团火焰在山头跳跃闪耀,词人收回目光,看眼前的湘江碧绿清澈,江面上那么多船只,在秋风的吹拂下,在江水的推送下,正你争我赶的奔忙着,俯视江中,那么多鱼儿畅快地游着,那么自由自在。仰望天空,鹰正拍打着翅膀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寒秋图。
这幅画面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内容,我们来仔细的读一读。首先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划一划,按照次序我们来看,湘江、橘子洲头、山、林、江、舸、鹰、天空、鱼、江底。当然还有霜天和前面的天空是重复的,他们被诗人赋予了怎样的特征呢?请大家再将它们相关的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划出来,品一品它们的效果。我们看到在词人笔下湘江是北去的,是站在橘子洲头的,山是以万来形容的,颜色是红的,而且红遍了,林是一层一层的,而且全被秋霜给染成了红色,江是漫溢的,碧绿的能看到江底,舸也就是船只是很多的,而且是在江上面真的航行速度很快的,鹰是击打着翅膀的,天空是长的,一望无垠的,是凝霜的透着寒意的。
鱼是飞翔的,江底是浅的,清澈的,这些词将景物的特征刻画得活泼鲜明,赋予了景物以独特的个性。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万山红遍,用万来修饰山,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突出了山的多,突出了诗人纵目远望的视野之广。古人写诗的时候,这个万字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木兰诗里面的万里赴戎机,形容路途之远。杜甫《春望》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突出了家书的珍贵,“红遍”,红色在视觉上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富有生命力和激情。而一个“变”字又强调了这红的程度和范围,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鲜艳的蓬勃的广大的红色,同学们可以调动一下自己的生活常识,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这个红是一种单一的色调吗?很显然不是的,它一定是有深浅浓淡的变化,有的是刚刚红,有的山已经红的像燃烧的火焰,古诗说得好,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红叶正如一团团火焰,从这座山烧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蔓延到更远处,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山都红了,所以词人笔下的万山红遍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描摹,还具有动态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层林尽染这句话中的染字最要紧,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因为染本身就是着色的过程,这就写出了树叶的颜色,由淡变深的景象再用一个“尽”字来修饰,就更加强调了染的程度。可以说没有一片树林不是红的,没有一片树叶不是红的,它和万山红遍的“遍”,既形成照应,又互为映衬。“层”字又写出了景物的层次感,赋予了画面以极大的纵深空间。表面上是写树林,其实还是写山,写出了山那种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特征。
那么我们再来看“漫江碧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都是红色。如果只是如此,那么无论是红色再鲜叶,再富有层次,也终究显得单调了一些,所以漫江碧透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湘江碧绿通透,没有一丁点的杂质和瑕疵,只有这样的湘江,它才能与红变尽染的万山互相映衬,使得整首诗的画面红绿映衬,非常美丽,色彩非常鲜明夺目。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鹰击和鱼翔这两句富有动态的词,一个“击”字短促有力,写出了鹰在天空振翅高飞的那种无畏和自如。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辽阔的天空里应正在高处飞翔,他的每一根羽毛都张开,拍打着无形而强劲的气流,这是多么的强健有力。而鱼翔浅底的“翔”,它的意思是回旋而飞,本来是用来形容鸟的,为何词人却偏偏要拿来写鱼?关键就在于这个“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水里顺势而游,从容自如的样子,换做其他字,可能都没有这个效果。鹰击之强,鱼翔之柔,一仰一俯,刚柔并济,都表现出天地万物的生机勃勃,然而这生机并不是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的,而是在空气也冷,江水也冷的寒秋里,这就更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显示出万类那种无畏不屈的精神,分析了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情。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也太完美了。怎么连一丁点寒秋之景常见的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都没有。这是毛泽东当时置身橘子洲头看到的真实景物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应该说这种疑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景并不全是纯粹的自然景象,而是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识,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被作者的情感改造过了。也许现实中的山红的并不那么普遍,现实中的林的颜色并不那么彻底,现实中的江,它的碧绿并不那么通透,鹰飞的也并不那么有利。鱼游的也并不那么畅快,但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去驾驭去改造景物,使它们达到自己期望达到的那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这种灌注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形象,我们就叫意象。让我们来看看文艺创作知识词典是如何给意象下定义的。
意象的出现,是创作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概括的讲,象就是有形之象,它是具体可感的,而意就是无形的情感思想,它是抽象而内隐的,象和意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依托。请同学们注意意中之象,有意之象,意造之象。这几个词他们都强调了意对象的影响和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读这几句词,恐怕感觉就会有些与之前不同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透过这几句词,我们分明感到了词人那种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心境。而这种姿态在作品中有一个字表现的尤为突出,那就是这个“竞”字。竞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解释的?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竞强语也,一曰逐也。意思是说竞的意思就是强烈的争辩,或者是角逐的意思。你看这个“竞”字的甲骨文的形象,多像两个人齐头并进,正在拼命角逐。
那么万类要与谁角逐?一属于同类的角逐,二是与环境的角逐,也就是与寒秋和霜天的角逐,你想天地之间的万物面对寒流,面对寒霜,他们不甘于凋零,不甘于暗淡,不甘于迟缓,不甘于沉寂,所以它们才会互相角逐,才会尽情的去释放自己的活力。
他们必须拿出百分百的努力,才能与严酷的环境相抗争。今天这节课我们研讨的主要问题是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对诗歌描摹画面的想象,通过对选取景物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字词的品读,通过对典型意象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这些词语都是非常壮阔恢宏而富有意蕴的。
最后我们来布置一下作业:
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毛泽东自传》,它是由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间在陕北采访毛泽东时笔录而成的,经毛泽东亲自修改,他回顾了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记述了他的家庭生活,学校经历以及一些影响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革命之路的重要事件。自传还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革命年代的画面,记录了红军如何突破重重包围,进行万里长征的珍贵史料。因此他是研究毛泽东和中国早期革命的重要文献。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认真的去阅读,完成我们的作业。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交流群|妙门轩的美好世界
征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