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实录(二)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 实录(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 实录(二)

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让同学们阅读毛泽东自传的作业,通过阅读,同学们可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问题就是《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1925年的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到达长沙,并游览橘子洲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已经32岁的他仅仅是在词作中抒发了自己欣赏美景的喜悦吗?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毛泽东自传》。

这是《毛泽东自传》第三章,揭开红石的第一页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轻描淡写,实际上却记录了当时正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其中提到的赵省长正是当时的湖南省长赵恒惕,他对毛泽东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据当年雪耻会会员郭运泉的回忆,有人在现场办公桌上看到了赵恒惕的密电,上面写着立即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得到消息后,扮作郎中,乘轿子离开。所以说这次经历真的是十分危险的,但是毛泽东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坐着小船秘密来到赵衡惕的眼皮底下长沙,并逗留了一些日子,再动身前往广州。正是在长沙的这段时间,词人重访橘子洲,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激情澎湃的《沁园春·长沙》,在词作里你感到了一丁点惊恐和慌张吗?没有惊恐。没有慌张,有的倒是一腔热血和舍我其谁的豪情。

这段话还有两个重要信息,五卅惨案和农民运动,五卅惨案引发了五卅运动,运动的领导者正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力量是工人。身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回乡修养的毛泽东组织领导了农民运动,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地主和军阀,所以才会招来杀身之祸。

以上就是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特定背景,它不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游览橘子洲的,而是以被反动政府通缉的农民运动领导人,一个经验丰富的革命家的身份,重游故地的之所以说是故地重游,是因为橘子洲对毛泽东来说真是太熟悉了。

从1911年到长沙求学,他前前后后在长沙学习工作达10年之久,我们来简要梳理一下毛泽东在长沙的主要经历。

大家看,长沙对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正是在这里,毛泽东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者,在《沁园春·长沙》里,他动情的回忆他们,赞美他们,究竟是想抒发怎样的情感?他忆往昔思同学,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词的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先来看一看“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词请大家像上一节课一样,抓住这里面的关键词,来品一品他们。百侣形容人多,峥嵘比喻才华品格出众,稠表示时间之长,联系词人在长沙的经历,这样的表达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再来看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句子。他们作为下阙的主要内容和毛泽东在长沙的经历有关联吗?又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词不正是对毛泽东和同学少年在长沙一起办报纸、斗军阀、闹革命,搞运动的高度概括吗?指点江山的“指点”两字,多么潇洒。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同学少年的那种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而激扬文字的“激扬”,又构成多么鲜明的对比,激浊扬清,将黑暗的污浊的、腐朽的都清除掉,从而将那些光明的清澈的新生的都高扬起来。这种远大的理想是通过什么实现的?文字。他们写文章,办报纸,以文字为武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尤其是粪土当年万户猴子一句,表达了词人和同学少年对万户侯,也就是当时的军阀和官僚们的极度蔑视,同时也表达了希望改变现状,改造世界的壮志。而如果就万户侯的本意来讲,这句话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万户侯指的是皇帝赏赐给大臣10亿万户的爵位,它既是一种荣誉,也是财富的象征,是古人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所以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诗也可以表达同学少年对于世俗崇尚追求的功名利禄的蔑视,他们志在救国救民,以天下为己任,无意于封侯之赏。

我们再来看下阙的最后的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什么是中流击水?《晋书·祖逖传》中记载了祖逖“中流击水”的故事,祖逖率领军队渡江北伐,在江的中心敲打着船桨,发誓要平定中原。所以中流击水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在毛泽东笔下同学少年的义气是如此强盛,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激起的波浪竟然连别人飞驰的船只都要阻止住了。很明显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就全词来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全篇的收束之句,他既需要总括一篇的主旨,但又不能说的太直白。
词人选择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细节来写,既是对往事的进一步回忆,又含蓄地传递了对于同学少年那种刚健有为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归纳起来,词的下阕似乎只是抒发了词人对年轻岁月的回忆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刚健有为的赞美之情。

我们尝试着将上下阙联系起来看一看,我们会发现这个下阙其实是对上阙一个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是这个问题。怅的意思是什么?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主”的意思是主宰茫茫宇宙天地,究竟是谁主沉浮?就是同学少年就是如同学少年那样的风华正茂,刚健有为的广大青年。或许有同学会问同学少年怎么能够主宰大自然的盛衰沉浮?联系我们前面讲过的创作背景来想一想,同学们,1925年的中国仍旧动荡不安,一方面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榨,一方面是官僚军阀对百姓的压榨,广大工农为了争取活路,奋起抗争,又遭到残酷的镇压。比如五卅惨案,32岁的毛泽东,身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不断的在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因此这里的沉浮表面上是问大自然的盛衰掌握在谁手里?其实却是问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那样的青年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其实这样的情感在词作的一开始,词人就已经很含蓄的传递出来了。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的开头的三句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乍看起来非常平淡,似乎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时间地点而已。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毛泽东仍然处在被反动军阀通缉之中,但他站在湘江边上,注视着滔滔的江水,思索的并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这个“独”字传递的并不是孤独,而是诗人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和胸怀天下的胸襟。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情感是丰富而深层的。

第一,他抒发了词人故地重游,欣赏壮丽景色的喜悦之情。这是我们从景物特征的分析中感受到。第二,抒发了对同学少年的追忆之情,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这主要是从下阙的描述中得出的。
第三,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流露了自己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这主要是从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分析中归纳出来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对这节课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的回答。

最后布置一下作业

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交流群|妙门轩的美好世界

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