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轻人正在用躺平表达对内卷的无奈

最近最火的词大概就是“躺平”了,一房定终身,躺平主义盛行,他们普遍带有自黑、颓废、悲观、无奈的情绪,表现为低欲望、无兴趣、逆传统与不合作,对精英主义、犬儒主义、功利主义表示不屑,暗藏着一种无声抗议与不合作的态度。

比“躺平”更早流行的还有“内卷”,朝九晚九是常态,工作节奏996,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后开始步入大龄就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貌似精益求精,但实质都是不必要的消耗。

躺平是网友对内卷的回应,看似自我放弃,无所作为,其实他们只是用躺平表达对内卷的无奈。

他们大多是中青年一代,薪资回报不少,但买房无望,不想加班,不想为老板拼命,无力考虑结婚、生孩子和买房子;已经有房子、家庭和孩子的,如今不再努力赚钱,不再图谋晋升,不再有追求。

有人说,在人类社会千万年里,内卷化是无解之题,毕竟存量有限,边际效用持续递减。

与其说躺平主义是一种极其消极的生活方式,不如说他们不愿意被内卷化洪流席卷,只是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空间,拒绝被时代裹挟,表现出一些脆弱和不妥协。

被内卷裹挟的你,是否甘心于躺平呢?

是否真正思考过,你想要怎样的未来?

是繁华都市的快节奏生活,还是慢节奏的小城生活?

是和北上广深的精英抢夺蛋糕资源,还是审时度势,从内卷的洪流之中全身而退?

02.如何克服“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

“内卷”和“躺平”的盛行,反映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孤独。

而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VUCA时代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疫情爆发常态化、裁员潮此起彼伏、社交边界模糊化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和自己和谐相处,就无法感到自己的稳定性。

996的工作模式完全禁锢了社畜们的梦想、激情和快乐,工作变成了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真正的创造力被压制,毫无意义的内耗让他们感到窒息,大多数组织无法做到真正关注员工的健康发展和个体成长,更谈不上热情与真正付出。

陈春花教授在新书《价值共生》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小故事。

“如果一名员工说,我在你这里工作两年,然后辞职出去玩三年,三年后我再回来,你还收不收我?”

这些企业家中的大部分人回答说,自己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员工。

假如未来年轻人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企业不能接受,可能年轻人就没那么好招了。

年轻人可能不仅仅是在不同公司之间流动,他们还在意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更在意人生中的自我价值获得感。

陈春花老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她通过十年数字化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从企业角度,以数字化生存为背景,尝试梳理数字技术带来变化的场景下,完整呈现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深入探索组织价值重构的未来。从个人角度,给身处数字化时代的职场人提供了详细的职业规划解决方案,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上都落脚在通过企业给自我赋能的基点上。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不再测量从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的变化,而测量变化的速度以及速度变化的速度,依此类推。时间不再是从过去到未来,而体现在衍生物上,从地点到速度再到加速度。”

时代的浪潮之下,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所以“躺平”成了一种无奈的出路。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只有提升认知能力,才能找到与其共处的可能性。

无论是置身时代的集体焦虑感还是安于一隅的内心孤独感,我们都需要扪心自问四个问题。

第一,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知识,但是信息过载的社会,往往让人应接不暇,信息的过于获取导致了思考的缺乏,比如说被网络信息误导,比如说盲目关注娱乐圈八卦,再比如说为了顺应某些群体盲目追潮流。

陈春花教授告诉我们要抛开分别心,强化辨别力。

分别心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表面(美丑、贫富等),有区别地对待人和事。辨别力则是指人们对人与事物进行分析、观察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颜值即正义”“不是坏人变少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就是一种分别心,而不是辨别力。

第二,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的不足?

经常听到身边的人会说:

“我也知道熬夜不好,但是就是改不了。”

“我很想减肥,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我也想升职加薪,但是领导就是看不到我的能力。”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真的是做不到吗?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自我设限。

第三,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

当微信和微信公众号盛行之时,我还在刷博客。

当我们的父母都在刷抖音的时候,我还对短视频的流行嗤之以鼻。

当电子书稳步前行的时候,我还执着于纸质书籍。

我也曾感慨,是世界变化太快,细细想来,还是自己内心不愿改变。

第四,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

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农耕时代的刀耕火种,从贫富差距极大的封建社会到衣食无忧的现代文明时代,人类已经习惯于安稳的生活,对于突如其来的的外界变化从内心是被动接受的,甚至是恐惧的。

与其固步自封,被动接受,不如提前预知,主动迎接未来,与挑战共舞。

03.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想要逃离无意义的“内卷”,不甘“躺平”的你,还可以有怎样的出路?

在陈春花的《价值共生》这本书中,为大家提供了最核心的六个关键认知:

· 一切正在转化为数据;
· 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 开放、信任和协同是关键;
· 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 顾客主义;
· 长期主义。

对我影响最深的,正是“长期主义”。

股神巴菲特坚守长期主义,投资前去分析这些公司,了解它们的创始人、掌握它们的商业模式、分析它们的市场前景。

“如果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景,那股票升值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好企业,迟早都会涨回来。”

在这种持续数十年的坚持下,巴菲特成了超级富豪。

从1900年到1999年,道琼斯指数从65.73点涨到了11497.12点,涨了176倍。但它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仅只有5.3%。 很多投资者觉得增长率太低,不愿意选择这样的投资,宁愿选择短期收益率高的。

亚马逊CEO贝佐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亚马逊CEO贝佐斯也是一位长期主义者。

1997年,亚马逊上市之初,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就对公司股东表示:

“亚马逊立志做一家长远发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决策也将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而非暂时的利益,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我们的子孙都能见证的伟大的公司。”

他带领亚马逊坚持长期主义的路线,他曾说: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越是变化莫测的时代环境,长期坚持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难得可贵。

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长期坚持呢?采铜在《精进》里提到,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衡量:收益值和半衰期。

采铜根据这两个维度,把事情划分成了四个种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收益值高,衰减速度还很慢,比如说创业者与合伙人规划发展战略。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收益值不错,但是收益的衰减速度很快,比如说打游戏,双十一购物等。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有些事情当时做没有太高收益,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最终形成你的特长或者竞争优势。比如,坚持练字和写作,短期坚持很难看出效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生指数级的增长。

和“长期主义”对应的是“功利主义”,铺天盖地可见的是“在家兼职月入过万”“加入XX社群,变现百万”“下一个风口,创业0风险“……

赚快钱是很诱人,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持续性的收入不值得去投入成本。

连罗振宇都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04.结语

德鲁克先生说过:

“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在动荡不定的时期,变化就是准则。但是,只有将领导变革视为己任的组织,才能生存下去。”

愿我们都能够坚持“长期主义”,从容应对这个多变的不确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