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示范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历年高考范文:
https://mp.weixin.qq.com/s/KLiQ3kVS1m06Gh7CcbritQ
小议价值的认识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认可这个观点。
这观点并不是说价值非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会体现。一些价值很可能会即时地让人们感受到。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刚逝世不久,但一者免人民于饥饿,一者免病患于疾苦,他们的价值,至少是他们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那一部分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就在前两天,我还看到我们高三的几位本该休息的语文老师,在楼道里和其他老师讨论刚问世的新语文教材。它诞生不过两年,却已经让老师们孜孜以求,那至少它促进老师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也已经体现。
但是体现或感受,都不等于“认识”。既然是“认识”,那就必然涉及到价值的生产者和价值阐发者之间的互动,并且总包含着理性的成分。而有效的互动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针对“价值”这种抽象问题的理性思考,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有关专家需要时间去收集史实、总结提炼,然后前究其因后推其末,将事物的价值论辩阐发出来,撰文立说;可能还要再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运用,反思得失,专家们才能谈得上初步认识了价值。
考虑到人类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光有一两个人来做这件事情,恐怕还谈不上认识的深刻和全面。我们还要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一同分析探讨,经过一番争鸣,形成或形不成某种共识,对价值的认识才敢说比较周全了。
但即使如此,事物的价值认识,仍然只发生在少数专业人士范围内,仍然谈不上被“人们”认识。要达到这一点,非有“时间的沉淀”不可。
最近的热剧《觉醒年代》反映了一个史实:《狂人日记》的价值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经被陈独秀、李大钊等大师所了解,甚至还在一定范围内被进步青年所熟知,影响力已然非同一般,这部小说对封建的批判早已经被认识到了。但是它对于人性的反思和表现,却不仅仅只针对封建而言,这方面的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除了要靠大师来揭示外,还得通过“时间的沉淀”,即国家的宣传和教育、国民的学习和理解,以及一代代人,一个个生命的经历和领悟,各种观念、各种思辨错综缠绵,混沌交融,最终形成一种全民族的文化上的共识,大家都下意识地承认某个事物是有价值的,我们才敢说其价值经过了“沉淀”,被“人们”认识了。
有多少东西禁得起这样的沉淀啊?经典毕竟是少数。但是各位,我们且不必灰心丧气,因为价值的真正意义,往往不在于被认识,而在于人对于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他们要反对的,可能并不是那个时间的问题,而是要强调:人活一世,关键在于是否产生其价值而非是否被认识吧?
后记
我写范文,总是先写得长长的,字数大大超标,然后再反过来一点点删减,艰难地把那些不舍得删的东西“回格键”掉。
此文甫出,就有朋友说:字数超啦,像第三段“至少是他们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那一部分价值”这种话,在这儿,不要也通。
朋友的话,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句子却有其功能:它在丰富文意的同时,可以暗示阅卷者:我的思想是有层次的,语言是有组织的。
本题坚持了上海卷一贯的优良作风,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不在审题上让人偏离,但又巧设难度,形成优劣的区分。平时注意咬文嚼字的考生,在这样的试题面前,就容易得高分,比如,你敢不敢思考“经过很长时间”和“时间的沉淀”的差别?敢不敢区分“人们”和“我们”?如果平时语文课就不注意这种推敲的功夫,甚至将乐于推敲字眼的人视为“杠精”,那这个题目你就安心地接受一个三类中的平庸分数吧。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征稿和稿酬|
交流群|妙门轩的美好世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