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柳叶刀学术 ↑↑↑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知乎

6月7日晚19:20分,据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发布警情通报:

2021年6月7日14时52分,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民警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岁,该校教师)控制,经120现场确认,被害人王某(男,49岁,系姜某同事)已死亡。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本篇警情通报下,网友发出了这样的评论:

相关个人资料

据相关资料显示,姜某2000年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读本科,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Rutgers University(根据US News的排名,该校的数学专业在全美排名第22名),之后去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7年,姜某任教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此外,网友经过Pub检索到了他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具体事件的真相如何,需要进一步等待官方调查后作出情况通报。不过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保障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此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对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及其隶属机关和企业的超过 1 万名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近 1/4 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6.4% 的人属于高度抑郁风险群体,17.6% 的人有抑郁倾向。此外,超过 1/2 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42.2% 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8.8% 的人有中度焦虑问题,4.5% 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这种现状令人堪忧。

维护身心健康的实用建议

在当前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抛开外在的客观因素,从科研人员自身的角度出发,如何在学术成果爆发的黄金期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刘良桂曾在科学网博文中建议,献身式科研不可取,科研人员首先应当调整好心态。急功近利用在其他方面也许有效,但用在科研上,绝对是起反作用的,当今科研界的各种怪现状,无一不是其结果。

他还提出,应坚持凡事不要攀比。不要被别人带节奏,认清自己,走自己的路最重要。年终考核,最考验自己的内心,不要看到别人SCI一篇一篇地发,课题一个一个地中,自己就急切万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忆宁则提出了一种调整内心压力的简单方法:科研人员应培养一点庸俗的爱好,单位领导也应该帮助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刘忆宁认为,书法、音乐等高雅的爱好确实有助于让人平静,但很难让人获得快乐感。庸俗的爱好,说直观点,就是吃喝玩乐之类的,是能直接带给人快乐感的,而且这种快乐感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点,要想办法帮这些太过辛劳的科研人员找到最合适的庸俗点,把他们从繁琐枯燥且极度艰辛的研究中拽出来。

希望科研人员在追求事业的同时,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