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路上,我们都不是孤单的。

考研目前已经是很多毕业生首选的出路,一些人认为这是就业压力增大的结果,但事实上,考研成功上岸的考生几率并不是很高。

因为报考的人数众多,如果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闪光点,否则就是“痴人说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生逐年扩招,质量难以保证

根据网上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人数将超过370万,相比2020年,增加了40余万人。因此,研究生“不掉价”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实际上,研究生的逐渐扩招,影响了硕士专业的质量,导致很多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为了保证硕士的质量和数量,设置了各种评价标准,例如仔细审阅学生发表的论文,检查论文的学术性质等等,但这样仍旧无法确保部分“水硕”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中高端人才,尤其是硕士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释放,这也就意味着硕士质量和数量同样重要。

对于此,有教育专家提出要应严格控制硕士质量,防止部分高校由于学生数量不足,而“恶性扩招”,无法建立有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

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导师制、提高硕士入门门槛,来挤出部分研究生的“水分”,实现真正的高等教育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生迎来“好消息”就业难度降低,可放心考研

考研的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需要担心上岸失败,因此,“亚历山大”。不过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衡量学生毕业的依据不再是毕业论文或期刊说实话,硕士毕业生们都希望能顺利毕业,这和毕业论文有很大关系,但一些能力有限的硕士,就想尽办法走“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导致各种学术作假的案例层出不穷,尤其是以“翟某”最具有代表性。“衡量学生毕业的依据不再是毕业论文或期刊”成了迫在眉睫的需求。

同时,这个消息大大减轻毕业生的压力,无数考研党欢呼:早该如此,甚至是松了一口气。不要过于依赖发表论文的数量,才能有效缓解毕业生精神压力,把时间都放在学术研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调研究生应注重科研工作新规定在严厉抵制学术作假的同时,还强调了研究生应注重科研工作。假如科研能力不足,就不能发表论文,也就代表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足,不能予以毕业。

这样一来,研究生毕业将变得简单而纯粹。因此,在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将论文作为一种辅助形式,才能真正培养综合型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考研已落下帷幕,2022年考研该如何备战?

今年的考研已经结束了,很多没有上岸的小伙伴都在准备明年的考研。那么,对于考生来说,如何备战才能提高上岸率呢?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动向

建议小伙伴们首先就要研究一下关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动向。比如,2021年许多大学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这将导致今年更多的学生上岸。

相比之下,选择明年的考生将会减少。因此,2022年,考生之间的竞争将变得不那么激烈,分数也相对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压力要再度增加,合理调节自己的精神压力

各个岗位受疫情影响较大,短期很难恢复,就业压力也在增加。因此,2021年,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增加,但招生人数是有限的。

如果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明年的应届毕业生也将考研,再加上今年的考生人数,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考研大军”,压力要再度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上岸成功, 考生要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精神压力,好好准备各种考试项目,清楚考研的难度,掌握自己的真实实力,预留充足的时间,实在不行,就降低一下自己的目标。

毕竟,成功上岸才是最重要的。与其陷入内卷中,不如退一步,降低报考的标准,才能达成所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

2021年对于广大的考研群体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新规定以及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让考生“亚历山大”。

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自己能够认真准备,合理制定考试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适当降低一下标准,一定能够成功上岸的。

在这里,也要鼓励一下今年,没有上岸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好好准备,迎接2022年的考试!

【今日话题】

你认为考研新规定对于明年的考生有何影响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三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