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7年一路从印度打到中国,那世界历史可能会被彻底改写。

后来的西方古代史可能就是这样:亚历山大三世,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其他三人为汉尼拔、恺撒、拿破仑),公元前327年,阵亡于中国。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亚历山大的伟大,这位只活了32岁的军事天才,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一路从希腊打到印度,建立起世界史上第二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样的功绩,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 但打仗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的征服之路在印度半途而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仅靠个人意志,是征服不了任何地方的。
  • 在欧洲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仿佛“绞肉机”一般存在的马其顿方阵,和同时期战国七雄争霸的中国军队相比,也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一、亚历山大其人

公元前356年,靠篡了侄儿的皇位当上马其顿国王的腓力二世,接连遇到了两件喜事:

  • 他心血来潮地参加了一届奥运会,开了历史上国王参加奥运会的先河,并且在马车比赛中遥遥领先,获得了两枚纪念币,这也是现存最早的奥运纪念币。
  • 二是腓力国王喜得贵子,他给这孩子取名亚历山大,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有惊为天人的成就。

亚历山大除了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外,他的国王父亲对他的成长教育也是相当上心,给他请的家庭老师就是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优越的条件加上自己过人的天赋,亚历山大十六岁就展现出来 惊人的统帅能力,开始帮父亲治理马其顿。十八岁那年,在决定希腊命运的喀罗尼亚战役中,亚历山大作为联军的左翼总指挥,全歼敌人军队,一战成名。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被近身护卫官帕萨尼亚斯刺杀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被马其顿军队中的重臣安提帕特推举为新国王,称亚历山大三世,开始了他称霸欧亚非的征服之路。

  1. 亚历山大用两年时间稳固了他在希腊的地位,他先礼后兵,一举摧毁底比斯反对势力,使雅典臣服,最终将父亲用20年励精图治打造的马其顿帝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2.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相继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中大破波斯帝国军,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
  3. 公元前329年转战中亚,前327年继续南征印度 ,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将首都定在巴比伦。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对于亚历山大取得的惊人战绩,卡尔·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

二、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在欧亚非大陆上所向披靡畅通无阻,凭借的就是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建立、他本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到极致的马其顿方阵。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

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

在马其顿方阵出现之前,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经历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 格斗阶段:最早的战斗模式是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这个时期比拼的是纯体力,靠速度和力量杀死对手。这时期的防护主要靠皮革盔甲。
  • 乱斗阶段:随着战争频繁程度和规模的扩大,单纯的贵族士兵已经不能满足战争 需要,兵源扩大到平民的奴隶阶层,一开战大家一窝蜂拥上。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青铜盔甲和盾牌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士兵的防护等级得到提升。
  • 协同作战:青铜盾牌防护等级高但太笨重,为了避免战斗中丢掉,士兵用皮带将盾牌紧紧绑在左臂上。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右边身体整个暴露,很不安全,于是就产生了协同作战,大家同进同退,相互掩护右边身体,这就是方阵最初的雏形。

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
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但这种团体协作,决定胜负关键的不是方阵大小、配备精良等因素,而是统一有序的规则和有条不紊的指挥艺术,亚历山大父子成功的秘诀也在于此。

所以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

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

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

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三、马其顿方阵和战国七雄

假设这样一个马其顿方阵,在公元前327年,被亚历山大本人带到了中国,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从士气、战术模式和士兵装备三个方面来分析。

士气方面:

在征服了整个波斯后,按常理来说,亚历山大本应该要返回家园,让部队得到休整。但他却不想回去,觉得自己还能一路打下去。这才发生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继续进军到印度河以东的海达斯佩斯河,这期间并不存在想进攻中国迷路的说法。

亚历山大进攻印度首战告捷,一战就击溃了前来抗击的印度国王波拉斯的军队。接着,他雄心勃勃,企图继续深入印度的心脏地带,但军中发生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直处于紧张作战状态的士兵,在进入印度后,对印度炎热的气候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极度不适应。大规模的瘟疫在军中开始流行,无法忍受的士兵开始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举行集会,抗议进军,甚至哗变。

所以说,在欧洲和中东一路所向披靡的马其顿大军,此时已经军心涣散,完完全全的强弩之末了。

战术模式:

马其顿方阵在西方战场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不可一世,是依靠亚历山大出色的指挥和统筹能力,吊打周围落后的一窝蜂军队的。因为马其顿方阵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长矛队,而是几种兵种混合的团队。

方阵中的长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余全部是弓箭手,剑手,投石手,投枪手,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国的士兵,待释放的奴隶。在作战中,他们以箭、石、枪投攻击敌人,减少方阵冲锋的压力,当敌人被方阵冲散压倒后,他们就跟上去杀伤散乱的敌人。

对于亚历山大的西方对手们而言,他们对这种整齐划一、协调一致的“庞然大物”很不了解,既找不到破解方法也在短期内组织不起来对抗力量,所以一战即溃。

马其顿方阵最大的优势,就是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对一窝蜂扑上来的军队造成碾压式的打击。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象他的优点一样特出,最大的弱点就是:

需要平坦的战场保持队形,侧翼和后方攻击力和防护能力都极差,整个方队在战场上离不开骑兵的保护。

它的战斗力集中在前方,侧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护,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别说抵抗,连逃生的机会也没有。

士兵装备:

马其顿方阵核心是由约一百人组成的长矛阵,长矛最长可达21英尺。左手持直径2英尺的小圆盾。

长矛兵后面是轻装步兵,持短矛加稍大一点的盾,但盔甲就轻薄很多,以增加机动性。

两侧辅助的骑兵武器分长矛和弓箭标枪等投掷兵器,穿更薄的盔甲甚至没有盔甲,以确保灵活性。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阿彻·琼斯在《西方战争艺术》中说,天才征服者亚历山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先进战术的成功运用。但综合马其顿方阵的资料来看,亚历山大的战术其实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战国七雄。

马其顿方阵的战法,与中国古代的车战十分相似,先以战车冲散敌人,再与徒卒杀伤敌人。而车战早已在公元前541年的太原大战中,被晋国著名军事家魏舒给淘汰了。

当时魏舒率领晋军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大原西南,太行山区,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魏舒感到戎狄是是步兵,己方是兵车,在山地作战,兵车机动困难,难以取胜。

魏舒天才般地创造出了“毁车为行”,把兵车改造为步兵,改车战为步战。

  • 即把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甲士3人,5乘共15人),改编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战斗的基本单位。
  • 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变成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互相配合的步战阵形。

魏舒的“毁车为行”的作战思路与马其顿方阵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魏舒以弃车的甲兵剑盾阵代替了长矛阵而已。

而这已经是发生在亚历山大东征两百多年前的事了,与亚历山大同代的战国军事家们,早已训练起了车战和方阵战的克星——“特种兵”。

最早有魏国的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后来有秦国大将司马错带领的铁鹰锐士,以及赵国的“胡刀骑士”、齐国“技击骑士”。

这些兵种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看最早的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荀子的这段话,简明扼要地说了说明了魏武卒精良的作战装备和出色的进攻防御能力:

  • 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
  • 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
  • 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

而在魏武卒后面成立的其他战国军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秦国大将司马错给铁鹰锐士制定的目标是:下马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和匈奴胡骑为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亚历山大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从印度一路打到中国,最先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处在最西边的秦国铁鹰锐士。两百年前的笨拙打法,在“特种兵”面前,只能坐以待毙了。

如果这些还不够说服力,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后来的史料表明,导致马其顿方阵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为投射武器的进步,对手可以在远离方阵的地方通过箭射和投枪杀伤阵中士兵,瓦解马其顿方阵的攻击能力,攻击能力的消失,意味着马其顿方阵防守能力的消失。

灵活的罗马军团,就是靠着远距离射杀,夺叙利亚大战中全歼了马其顿方阵,在这一仗后,盛极一时的马其顿方阵完全消失了。

而战国时代的强弩射杀技术,也是独步天下的,以战国七雄中最小的韩国为例,《史记》中就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所以,只要亚历山大敢进军中国,基本生还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当然,亚历山大也不是完全没有胜算。

如果他能够利用战国七雄之间貌合神离朝秦暮楚的矛盾状态,学习我们的苏秦张仪纵横捭阖,借力使力,让七国互相战斗,最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也只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设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