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子期画像
《列子·汤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夜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婉转,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见一樵夫站在岸边,伯牙马上请樵夫上船,伯牙又为樵夫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赞叹说:“真是妙啊,雄伟又庄重,就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啊!宽广浩荡,就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一听兴奋极了,知道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明代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的卷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从此大范围流传开来
《诗经》上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俞伯牙高尚的人格,高洁的志趣通过琴声抒发出来,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内心有着孤独寂寞不为人理解的苦闷,这也是灵魂高蹈的人必然的苦闷,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幽怨的心曲,两人心有灵犀彼此激赏,成为知音朋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冯梦龙小说的结尾,钟子期病亡,俞伯牙以为世上从此再无知音,悲伤之下摔毁了自己的琴,表示终生再不弹琴,这也是对朋友最好的纪念,堪称友谊的绝唱。我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的友谊视为友谊的最高境界,这种友谊非一般人所能进入,它只产生在两个伟大的灵魂之间,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歌德和席勒,鲁迅和瞿秋白,海子和骆一禾的友谊中也看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李白和杜甫曾有过一次伟大的相会,彼此也有诗歌唱和,惺惺相惜,但最终杜甫并未把李白视为知音,在晚年所作的《南征》一诗中,杜甫写道: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杜甫
令我多年迷惑不解,最后只有长叹一声:知音难觅难于上青天!这足以解释鲁迅在遇到瞿秋白之后的心情,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冯梦龙将这种声气相投者定义为知音,我也要说:知音者,灵魂共鸣共振者也!我把这种友谊视为友谊的第一重境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刺客列传,也是为另一种友谊列传,智伯喜欢并尊重豫让,当智伯被赵襄子谋害后,豫让决心为智伯报酬,他选择了行刺的手段,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
可惜第一次攻击失败,豫让把自己毁容再次接近赵襄子,第二次攻击又失败了,他就索性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上一刀,以便成全他的美名。其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同样出于友谊,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接近秦王,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的行动失败了,却谱写了一首悲壮的友谊颂歌。冯梦龙将这种恩德相结者定义为知己,这是一种意气相投的友谊,这种友谊纯洁坚固,没有彼此之间的算计,没有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没有相互的背叛,这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友谊。《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友谊就是这种类型,民间传统中的把兄弟干姐妹也是这种类型,我把这种知己的友谊视为友谊的第二重境界。这种知己的友谊,和第一种的知音比起来似乎热血过于沸腾,较少文化和理性的修养,把握不好就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除此之外我一点都不怀疑这种友谊的纯洁无私,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肝胆相照忠诚无欺的友谊,当然也是一种日渐式微的友谊。
鲁迅和瞿秋白画像
还有一种友谊就是大众的通俗的友谊,是彼此的利益需要把人连接在一起,是生活需要相互扶助关照把人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个人左右不了的环境把人圈在一起,因此这种友谊就经常出现利益受损反目相向的问题,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问题,这种友谊也往往缺乏理解和宽容,缺乏温情和善意,缺乏长久性和坚固性。但是这种友谊永远都是人间最普遍的友谊,这一点是人的本性使然,我有时就怀疑,这种友谊还算不算友谊,我姑且勉强把这种友谊视为友谊的第三重境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