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自古就有侠客情怀,就好比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乔峰等人物,重情重义,快意恩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甚至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古人对于侠客的崇敬之情更是不遑多让,既有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又有骆宾王的“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胡仲弓的仗剑一长笑,出门游四方。”与崔颢的“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侠,更多的是我们对畅快随性、爱恨情仇的一种向往,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历史上不少人对游侠的评价却非常低。韩非子在《五蠧》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纪”。而荀悦也认为: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大众层面上,百姓对于游侠生活是憧憬和向往的,而上升到国家法度层面上,游侠则是以武犯禁的典型,并非正道。

游侠是一个很复杂的阶层,首先要清楚,游侠并不是如武侠小说中一样孤身一人闯荡江湖的,号称历史上最后一个游侠的郭解,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些人认为郭解之死代表了朝廷对平民势力的打压,实际上,郭解可不是什么平头老百姓,郭解的外祖母是汉高祖亲封的鸣雌亭侯,被称为古代第一女神相。实打实的官宦之后。

郭解年轻时身材矮小,为人阴森狠辣,一言不合便杀人,《史记》记载其“身所杀甚众”。并且经常组织亡命之徒铸造假币,盗掘坟墓,劫掠乡民。而他运气又非常之好,每次被抓时,他都能够逃跑或者遇到特赦而逃脱责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是坏事做得太多了,也可能是年龄大了,郭解开始注重个人修养,一些小的矛盾也不再与人计较,并且以德报怨,行侠仗义。

有黑道的往事,又浪子回头行侠仗义,即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受人追捧的存在,当时的郭解被追捧到了什么地步?据说郭解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留他吃饭,他家门前停满了想与他结交之人的车马,甚至于百姓有了纠纷也不去找官府,而是请郭解出面调解。郭解的权利甚至大到能够免除他人的徭役。

因此,郭解的“粉丝”可以说不计其数,很多年轻人不仅效仿他,还私下里为他报仇。“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后来汉武帝下令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邑居住,方便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视和控制,以测不虞之变。郭解本来不在名单之中,却被人举报,卫青替他在汉武帝面前辩解道:“郭解家中贫困,并不符合迁徙的标准。”

而这却加重了汉武帝对他的怀疑,说道:“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却能大到使将军都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至少名气和影响力大的很”,因此郭解也被列入迁移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解的侄子气不过,将负责此事的杨姓县椽给砍了,此后,郭解在关中的“粉丝”为了给郭解报仇,将杨县椽的父亲也一并给杀了,而迫于郭解的威名,当地官府并不敢受理这个案子,杨家只好派人上京告状,然而派去的人途中遇到了郭解的门客,也被杀死。汉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严办,派人追查此事,郭解的“粉丝”又当着使者的面,将说他坏话的儒生杀死,并割下了儒生的舌头。

其后经查,郭解确实不认识这些替他报仇的“粉丝”,本来赶上大赦,准备无罪释放,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常常行侠弄权,因小事就随便杀人。此命案郭解虽不知情,但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当判处他大逆无道之罪。”

于是,郭解在这帮“私生饭”的“帮助”之下,被治了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连同宗族一块儿被杀。

郭解被杀冤不冤?就好像哈姆雷特一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然而借用神探狄仁杰中的一句话或许很合适:“尔等为朝廷勋戚,饱食君禄,不知为国尽忠,以报天恩;下不知团结乡里,造福黎庶;为一己之私,铸钱掘冢,聚集亡命,残杀乡民,鱼肉百姓,以致四境不宁,生民涂炭;此等奸贼,人若不除,天必诛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