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工作中,不管是人物采访也好,广告软文也罢,写什么无非离不开五个W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新闻采写需要注意的,在政企人物采写中也同样适用。

写人物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简单的是,只要是个“人”,就有自己的个性,有闪光点,有弱点,有缺点,有长处,有故事,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人”。

这么有特点,怎么会不好写?而难点也在于,“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能谈谈您对某件事(您的工作/作品/行业)的看法吗?”,有的人侃侃而谈、句句要点、面面俱到,有的人左右言他、语无伦次、规避重点,有的人是心里有想法却苦于表达,有的人是学识不精,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人物专访很难写,你不能用同样的提纲去采访所有的人。

关键点

深入了解人物特性;
做好前期准备;
发掘不一样的问题;

人物想写得好,关键在于你对这个人的深入了解。想要从采访中对这个人有更多的了解,重点在于你的前期准备、采访前对这个人知晓多少。

有人说这就是废话啊,“既然我前期已经那么了解那个人了,还需要采访吗”,“既然他这个人前期已经有这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了,我又怎么能采访出新意”,又或者说“假如他有这么多材料、已为人知的事、可以写的亮点等,我怎么会对采访他感到苦手”。

前期准备和前期了解,并不只是对这个人的了解,而是包括他所处的行业、职业、作品、产品、成果,以及他的同行的状况、优秀同行代表是什么样等等整体的一个了解,从中思考,这个人能有什么“不一样”。

被人问烂了的问题,就深入发掘“为什么”;没有关于这个人的资料,就看看同行是什么样的,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这个人没有什么好采访的,问问看他的产品、作品、公司等有没有可以发掘的。

用好“内容”

他是什么人;
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怎样成为这样的人;

专注于写人的人物专访,整体而言大致包含三部分:他是什么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怎样成为这样的人。

“他是什么人”是个关键,很多人并不把这个当一回事儿。举个最近的例子,《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开播。节目火了之后各位爸爸的访谈、专栏、深八卦又会满天飞。不论是林永健、胡军还是五个爸爸中的任一人,早十年前就有他们的专访了不是?那为什么现在依然能写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新的专访。就在于各家专访呈现的“他是什么人”的侧重点不同。

二十年前他是个初出茅庐的生涩演艺新人,十年前他是圈里的偶像帅哥,五年前他是个能演得了正剧能演得了丑角的实力派艺人,现在他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他有这么多种身份,怎么会写腻。

清楚受访对象的身份之后要确定第二个就是“他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上面提到的“爸爸”身份,严肃的老爸、逗比老爸、睿智导师老爸等等。

你去采访先进人物,每个人物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而且对于广告软文来说,广告商户甚至会要求把他们塑造为特定的形象,或是将他们的形象加入特定的性格。抓住特质深入了解,总会有东西可写。

再深入挖掘的问题就是“他怎样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了。这就可以从故事阐述入手抓取亮点了。

准备问题

适当引导;
换位思考;
模拟过程;

最后说到软文,他们希望你把他们塑造成某种形象但是接受采访时不会主动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适当地去引导他们的。

人物采访是为了记录真实,你现在写的是软文。软文相对于新闻采访,有时候可能需要采访者适当地加入一点想象力:适当地去美化、细节化。

你采写对象的某种精神、形象、事迹,采访时适当地诱导采访对象说出你想听的那些话。

在采访前把采访过程稍作模拟,假设自己是受访者时可能会回答些什么,找出切入点,再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提问方式准备问题,随机应变,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