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2021上海体博会期间,有着15年历史的跑步机生产商亿健发布了一款名为“亿健魔镜”的健身镜。

之后城市户外运动平台咕咚在北京发布“FITMORE”健身镜;仅隔了两天,互联网健身平台乐刻运动也在杭州发布一款“LITTA MIRROR”健身镜。

10天内同时有3款健身镜问世,此时距离国内首家智能健身镜品牌“FITURE”完成3亿美金B轮融资才过了一月有余。

尽管大多数普通人对这一新物种还知之甚少,但一场关于健身镜的大战早已打响。

1 乱战时代如何靠谱?

据麻雀君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问世和宣布研发计划的健身镜有9家,还有更多健身镜玩家们陆续浮出水面。

为何中国会涌现出一大批健身镜?

01 汹汹而来的“健身镜们”

据了解,早在2019年时咕咚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健身镜,在两年内投入数千万研发成本,最终在今年推出了FITMORE智能健身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咕咚健身镜

乐刻运动在3年前也注意到健身镜,但通过一番调研和考量后暂时搁置了这一项目。

一方面,彼时中国家庭健身市场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和培育市场需要较大成本。

另一方面,乐刻当时刚提出做健身行业“水电煤”战略,和各健身房、工作室、从业教练、课程研发及培训机构展开合作,没有多余的精力研发健身镜。

02 镜子当教练,靠谱吗

健身镜不仅仅是硬件,其背后的内容、服务和技术起着更核心的作用。就像一台手机,除了硬件过关,还得有系统和应用支撑。

以硬件为入口,靠内容和服务赚钱,这已经是个被广泛接受的逻辑。那么,为什么不是电视、单车、跑步机,而是争先恐后去做一面镜子?

最直观的,相比只能单向输出的电视,镜子可以让用户跟随教练动作时也能看见自己,模拟了健身房场景。

且镜子本身移动方便、占地更小,融合进客厅和起居室不会有任何违和感。相比跑步机和单车这样较大型的设备,镜子也符合更广人群的居住条件。

其次,作为内容载体,镜面显示更大。在没有健身镜之前,电视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其接入了很多健身、瑜伽视频内容。

但电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终端,专业性缺失,用户对其诉求多且杂。

此外,在没有与其他健身设备互联的情况下,电视也无法实现数据记录监测等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硬件的不足均是健身镜产品试图解决的痛点。

以FITURE为例,据其官网介绍,其健身镜产品可以安装于墙面或倾斜放置借助支架固定。

镜面屏的设计,让用户在跟着录播或直播课程做动作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动作进行比对。

内容方面,镜子提供了包括燃脂、塑形、增肌、搏击、瑜伽等在内的诸多课程。

科技感还体现在,镜子内置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捕捉用户动作,识别运动情况,起到反馈、专业指导的作用。

其他健身镜厂家在镜面大小、内容、数据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基本采取了类似的形态。

家庭健身场景里,需要一块屏来承载内容和互动。这块屏应该可以移动、操作简单、能连接其他设备。镜子就是这样一块大屏。

顺着这个思路看,健身镜似乎是个科技感十足的理想家庭健身设备,但一旦结合现实就会发现,这一产品还远远没有到达消费市场的爆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品成本来自健身镜的“科技含量”。镜子本身是高度标准化的,留给厂家的创新空间并不多。

产品竞争力来源于成熟的AI动作追踪技术、精准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些对应的都是采购成本和研发投入。

而在短时间内,相关成本很难有明显下降。

除硬件本身的价格,用户还需为订阅内容缴纳费用。这决定了尚在市场教育阶段的健身镜的目标人群很窄。

他们既要有消费能力、愿意为健身付费、喜欢尝鲜,还要在健身房、户外等运动方式外,把在家健身作为补充。

如何以合适的价格吸引用户、进而吸引其为内容服务付费,是当前最考验相关品牌的问题之一。而不同的定价,折射出了品牌对于产品逻辑不同的思考。

2 国内居家健身尚不成熟

从2018年诞生至今,业界对于智能健身镜到底是硬核科技还是营销噱头仍争论不休。

从市场层面来看,健身镜迥异的待遇,凸显出消费者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01 在国内健身镜渗透率较低

在美国,Mirror的产品号召力相当强悍。据Lululemon年报,2020年Mirror智能镜销量大涨,实现了1.7亿美元的营收,从软硬件的售价粗略计算,全年销售量应该超过9万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irror智能镜

Lululemon对Mirror的期待是,2021年收入增长50%至65%,达到2.5亿至2.75亿美元。

Mirror如此热卖也是环境使然,欧美健身文化盛行,给了Mirror理想的成长土壤。

加之疫情的催化作用,人们居家健身成为一种习惯,Mirror得以顺利出圈。

可以说在美国,用户对智能健身镜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真正的大众级消费品。

反观国内,现阶段市面上“能打”的国产品牌也就FITURE一家,市场表现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国内极低的渗透率,加上万元级的售价,注定了青睐FITURE魔镜的,只可能是中产阶级的健身爱好者。

FITURE的年度订阅费已经跟二三线城市线下健身房的年消费持平,这让不少消费者忍不住吐槽“割韭菜”。

“Keep的线上健身课程,小红书、B站里健身网红的跟练课程。

甚至是智能电视里的健身频道,都能让用户在家中完成健身训练,何必再花费一万元去买FITURE魔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身往往需要自制力和毅力,最佳的场景是一群人一起在线下运动,相互之间感染、鼓励,发个朋友圈也能获得满足感。

但自己在家健身就不一样了,虽然可以跟魔镜线上的成员一起分享运动,但还是会有孤独感。

魔镜能够实现线上动作纠正,但动作是否标准、发力点对不对,还是没法通过摄像头来准确观察的,线下就不一样,至少教练可以手把手规范动作。

02 真需求还是智商税?

同样是居家健身,健身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跑步机。曾经以为买了跑步机就能拥有马甲线,最后只多了个挂衣服的工具。

有了前车之鉴,健身镜究竟是让用户觉得“真香”的真需求,还是后悔的智商税?

Mirror所面对的欧美市场,20%以上的人都有健身习惯,但在国内,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5.02%。

这既是阻碍健身镜大范围推广的掣肘,也从侧面说明健身镜未来的前景很大。

入局是共识,但国内居家健身场景尚不成熟也是事实。

要让用户能在家里持续动起来,设备到家只是一环,内容和服务的供给更为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面面相似的镜子,品牌需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线,而由于各自的“基因”不同,各家企业的产品逻辑和迭代思路也各不一样。

比如,乐刻有着诸多线下连锁门店、教练团队和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完整,其在健身镜的内容供给上有一定优势。

咕咚自2010年创立,从健身平台社区,拓展线上线下赛事,以及开发手表、智能跑鞋等多个品类的健身硬件,不仅有用户基础,还有硬件和数据方面的积淀。

因此,咕咚选择加码硬件,更多地发力AI技术、语音和手势的交互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设备在数据上的融合。

在内容上,咕咚的自我定位为“内容分发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合作方提供内容和服务, 比如健身房和明星教练工作室。

FITURE在国内有先发优势,作为专注健身镜的初创公司,其已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力。

亿健则是专业的跑步机生产商,在家庭健身设备制造、渠道上更有经验。

简言之,有意角逐健身镜市场的企业不少,但若不能在居家健身场景中扩大自身优势,健身镜也只会沦为“千镜一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