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我们到达本次主题采访的第六站——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

34℃的高温,阻挡不了追寻红色根脉的脚步。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纷至沓来,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致敬。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在此集结,分别从东门、南门、西门塔脚下等8个渡口渡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走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个个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让我们重温了中央红军长征前后的壮烈历程。

当年,于都人民锯下家中的房梁、卸下门上的门板,甚至捐出寿材,倾尽木材,给红军用去搭浮桥。

苏区时期,这座有着30多万人的县城,先后有6.8万人参加长征。老父送儿去参军,妻子送郎当红军,兄弟一起去长征的情景在当年的于都时时出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许许多多红军后代一直珍藏着红军烈士先辈留下的宝贵家书,虽然历经岁月风化破损,但依然可通过残存的文字看到他们的家国情怀。

56岁的易克美珍藏有红军烈士先辈家书,每当看到那残缺的四封信件,都止不住热泪盈眶。

她的爷爷兄弟三人都是红军,爷爷叫易林发,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身负重伤;大爷爷叫易鸿兴,1929年参加革命,牺牲在赣县,年仅21岁;小爷爷易冠美,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牺牲在福建,年仅19岁。

易克美说,小爷爷曾写过4封家书给太奶奶,问家人平安,让家人多种杂粮、多种粮食,支援前线、支持革命。这些家书是我们所有家人的传世宝,也是太爷爷、太奶奶,以及所有家人的精神财富,更是厚重的无价之宝。

她把四封珍贵的家书捐赠给红军长征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红色历史。

54岁的钟洪德也是一位红军烈士后代,他向我们展示了一封家书,仍可见字迹力透纸背,苍劲有力。

“我爷爷叫钟凌春,1933年参加红军。那时奶奶才怀孕三个月,他毅然离开家,投身革命,为穷人打天下。1934年,爷爷在会昌筠门岭战役中牺牲。”

他哽咽地说:“爷爷写信告诉奶奶一定要抚养好孩子,等革命胜利,他就会回到我们身边,但奶奶一直没有等到他。”

钟洪德展示家书的双手颤抖着:“爷爷跟奶奶讲,以后如果收到一封信,上面画有四个红圈,就证明他可能没有机会回家了。那封信后,爷爷再也没有写信回家,人也没有回家,直到现在。”

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副馆长、红军烈士后代钟敏表示,要在纪念馆里开辟一个专区展示红军烈士家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长征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于都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那段壮怀激烈的红色历史岁月,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赓续奋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