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纯一无杂,洁而无垢,不染一尘,纯洁即干净至极,干净使人愉悦,愉悦生发美感,纯洁之美是精神美的一种。庄子《知北游》“澡雪而精神”,意即经常观照自己的灵魂,清除自己的庸俗之思,肮脏之想,保持神圣的精神之美。一切好的宗教,其宗旨都是纯洁人的心灵,引领人的精神向善向上,比如佛教,它以纯洁而神圣的莲花为象征为旗帜,它的洁白无暇,代表身语意的绝对清净,它是尽善尽美之花。

《群芳谱》中就将莲花视为君子,也取其纯洁之意,佛教中不少菩萨就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比如莲花生大士,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的水池里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阿弥陀经》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佛国称为莲花国,《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经》更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佛教如此看重莲花,就是看中莲花的纯洁之性。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周敦颐

一切好的文学最高的境界,表现的也都是纯洁人心净化人心升华人心,一切好的文字也都是纯洁的文字。琦君的小说《梅花的踪迹》中,以梅花象征纯洁的女孩子,充满理想主义的情调,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意味,以林海音女士的说法,仿佛看到了落英缤纷的梅花仙子,披着一袭白衣自梅湖冉冉而来,周围是白皑皑的深山幽径,待你正要抓住仙女的衣襟时,她却不知在何时已经飘然而去,只有那几枝梅花在寒风中摇曳······这纯洁的意境让我想到《红楼梦》,那是另一部伟大之书,我想它伟大之一就是它的纯洁,它表达传递出来的纯洁之美,它是一部纯洁之书,这一点在我的红学研究中有专论。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仙草,此草先以甘露灌溉,后秉承天地精华,再加雨露滋润,就是说这株仙草林黛玉她有纯洁的前世,再看宝玉,它一出生就含玉而来,那玉自然也是白璧无瑕之物。

《红楼梦》第二回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透露了宝玉的心志趣味,那就是向往纯洁,女儿家是纯洁的是美的,男儿家是肮脏的是丑的。大观园里,一众女儿尽是纯洁之身。第五回贾宝玉幻游仙境,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梦中欢喜,便有在此了却一生之意,宝玉厌倦了人世,他想脱离烦恼,他喜欢上这纯洁清净之地。宝玉在警幻仙姑引领之下畅游太虚幻境,实际上接受了一番纯洁教育,仙境的纯洁衬托了人世的污秽,白茫茫的大地一片真干净,勾心斗角的尘世总归于虚无,归于纯洁,这和纯洁少女贝阿特丽采引领但丁畅游天堂何其相似。

什么是真正的干净?第二十二回宝玉写一佛偈: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补充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无立足境也即《金刚经》应无所住之意,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无立足境是无我之境是纯洁之境,有立足境是有我之境是污浊之境,黛玉的悟性比宝玉更干净更彻底。无立足境就是不迷恋人世间的的声色犬马,不计较人世间的恩怨情仇,不牵挂不迷恋,无所用心,绝不融入污泥之中,宝黛之恋就是纯洁之恋就是精神之恋,宝黛之美就是纯洁之美。宝黛不能有肉体关系发生,不能破坏黛玉纯洁之身,黛玉必须以处女之身赴死,宝黛结合就是《红楼梦》的失败,所以宝黛最终必须分离,黛玉必死无疑——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一抔净土掩风流

——曹雪芹

台湾作家罗兰说,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纯洁精神的奉献,它应该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是的,它的美太高了,高得使人心旌摇荡目眩神迷。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诠释了精神之恋,他认为疯狂和放纵与正确的爱不沾边,爱人之间的亲吻靠近抚摸是出于对美的热爱,但也仅此而已,再往前一步就是低级趣味,肉体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是对爱情的亵渎,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一面,人之为人就应该泯灭兽性,体现人的心性之美纯洁之美,这也就是柏拉图精神恋爱的大致意思,总而言之一句话:真正的纯洁的爱情就是驱逐淫欲。当然柏拉图之恋只为少数人所认可,如果在大众真的普及开来,人口下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它太理想太浪漫离现实太远,尽管如此,也有冰清玉洁深通爱情美学的人亲尝圣果,但丁就是其一,但丁九岁那年在一桥上与一少女不期而遇,但丁凝视那少女,那少女美妙的形象令他身心为之一震,因此就爱上了她,一次相遇开始了一生的精神之恋,少女成了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种完美的理想生命的化身,也激励了他一生的创作,惊世之作《神曲》和《新生》诞生了。

理想主义者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要求完美,眼中见不得沙子,一种决绝的思想。他们要求人至察水至清,崇尚冰清玉洁,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往往失败者居多,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因此妥协,他们一往无前坚持自我,将自己的命运和信念进行到底,屈原见渔父,诉说自己的遭遇,渔父劝他放下纯洁之念,适应环境与人同流合污,屈原听罢拂袖而去,以纯洁之躯沉入汨罗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