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一时间举国悲恸,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直到今日,依然能从当时的影像资料感到人民的哀伤。为此,中国话剧团特意创作了《转折》来以此纪念周总理。
在话剧中,由演员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栩栩如生,音容宛在,观看演出的观众甚至忘记了这是演戏,在现场痛哭流涕,更有人为看清周总理,从台下跑到台前。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演员王铁生从此一生只演一个角色,被称为周总理的化身,令当今的演员望尘莫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铁成,出生于1936年,当时的中国正在风雨飘摇时,战火纷飞,时局动乱。所幸,王铁成家境不错,他的父亲是天津富商,母亲是一个旗人。
生活也算是衣食无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难。因此,从小就接受了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对艺术更是非常感兴趣,拉得一手好胡琴,揉弦换把间宛转悲扬。
到1957年,王铁成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对于传统的家庭来说,从事艺术行业是很不风光的,为此事,家人很是反对。但王铁成依然坚持自己的意愿,成为了表演系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的王铁成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演员职业,他被分配到中央儿童艺术剧院。作为一个编外人员,工资单薄,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在额外时间做些小买卖。1976年,周总理去世,王铁成也陷入悲痛的情绪之中,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他也去了送了总理最后一程。
送别周总理之后的王铁成化悲痛为力量,他产生了饰演周总理的想法,为此,他搜集了许多资料,开始研究周总理的一颦一笑,音容笑貌。
他看了许多纪录片,模仿周总理的一举一动。作为北京人的王铁成还开始学习周总理的江苏口音,要让一个北方人学会南方口音,每一个音节都要改变,难度是非常大的。
1977年,剧团正式开始编排《转折》,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扮演周总理。剧团的一位化妆师推荐了王铁成。第一次试戏的时候,王铁成扮成周总理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在场的人不禁都泪如雨下,实在是太像了。
王铁成通过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为自己赢得了扮演周总理的机会。王铁成每天都会在排练室,一点点学着周总理的样子踱步,据说,每天光练习周总理的走路姿势,就要走出40里的路程。
到《转折》正式演出,王铁成在台上的举手投足之间,一鸣惊人,震惊全国。仅仅14分钟的出场,掌声就响起了17次。许多人感谢王铁成重现了周总理的音容,让沉浸在伤感中的人们聊以慰藉。对于王铁成而言,饰演周总理是他最大的荣幸。
一生只演周总理
王铁成继续出演了话剧《报童》,电影《大河奔流》,他饰演的周总理让台下观众泣不成声,邓颖超在看电影时,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只为能再次看清昔日爱人的容颜。
之后,王铁成又出演了《李四光》、《西安事变》、《山城雪》等电影。有人认为特型演员首先要长得像,但实际上,王铁成的样貌和周总理并不太像。
王铁成是圆脸,和周总理消瘦的脸型有一定差距,他为了能演好去世前的周总理,节食减重。家人心疼,劝他多少吃些饭。王铁成说:总理去世时,只有不到90斤,如果我不减,岂不是糟蹋了周总理。可见,王铁成的成功,更多是用心钻研。
影片播出,获得一片好评,其中"总理哭贺龙"的一段戏,更是让观众恍惚,只觉得真正的周总理近在眼前。
王铁成后来谈及这场戏,说:总理哭的是贺龙,而我王铁成哭的是总理。这场戏蕴藏了王铁成对周总理深深的哀思。凭借在电影中感人肺腑的表演,王铁成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帝。
德艺双馨
王铁成一生饰演周总理,事业成功。他在平日生活里,也是以周总理为榜样。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外形、动作要像周总理,生活作风更要要周总理学习。他一双袜子穿了8年都不舍得扔,一家三口都住在儿童剧院的宿舍里。
在生活中,王铁成是个好父亲。他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痴呆症,后又患急性肺炎,生命垂危。王铁成人在外地,赶不回去。
医生打电话给他,暗示不如放弃这个孩子。王铁成知道对方好意,但作为父亲,他有责任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在电话里,他哀求医生赶快抢救,哪怕是个小狗,也不能见死不救,更何况这是我的孩子,要为他负责。
妻子也曾想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王铁成拒绝了,他知道如果有了两个孩子,就不能完全公正的对待两个孩子。如此,是对儿子的不公平。
即使王铁成在那时已是全国闻名的演员,但夫妻俩的工资都还是很低,为了照顾儿子,50多岁的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影片配音、教授普通话,甚至贩卖大蒜,他都做过。
在这期间,他总是遮遮掩掩,怕被人认出了,是对周总理的不敬。实际上,王铁成的爱子之心,让人感动,他简朴的生活作风,是对周总理精神另一种演绎。
如今,已经80多岁的王铁成,守护着自己的妻儿,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一辈子学习着周总理的精神,晚年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把不多的储蓄用于修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还为内蒙雪灾捐赠半卡车的新棉被。
王铁成,用一生的时间,来饰演周总理,从音容相貌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此匠心,让当今的演员望尘莫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