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杨瀚博,大湾区80后香港创业青年,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入驻团队,丰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每6个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受情绪困扰。”杨瀚博说。

长久的压抑、悲观、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都属于情绪病范围。

而症状最严重的则是“抑郁症”,它比感冒发烧更有杀伤力,且不易被察觉和受重视。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所以也被称作离死亡最近的疾病。

针对这类病症:

传统治疗方法是由心理专家与病人交谈,观察他们的反应并写下评估,而后辅以药物和心理疏导;

杨瀚博团队开发和设计的VR(虚拟现实)治疗系统则在疗法上做了一个大的升级。

“我们的VR开发系统不仅能够帮助心理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通过沉浸式VR虚拟场景演示还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让患者无须服用药物,无须经常去医院,就能完成部分治疗,改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子及通讯工程毕业的他,创业之前一直服务于电子科技行业,从技术人员一路做到管理层,期间虽积累了大量的开发和管理经验,但因为行业不同,导致他对情绪病领域知之甚少。

说起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家公司,他谈到了自己的朋友。

曾亲眼目睹朋友饱受情绪病的折磨,尝试过很多治疗手段仍然无济于事,杨瀚博的心里非常难受。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与朋友相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目前国内VR(虚拟现实)治疗技术的空缺,更坚定了他做这款产品的决心。

哪怕困难和阻力重重,也阻挡不了他满腔的创业热情。

这注定是一场难打的“仗”

要克服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技术难题。

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的数据可供参考,国外技术又不太适用本土人群,这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团队一步步去试验、攻克、突破。

起初,在找相关领域的专家谈合作时,杨瀚博便屡屡碰壁。

因为并非这方面的精通人士,别人很难去相信他,愿意跟他共同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或许真心待人总有回应,团队慢慢的组建了起来。

开发的过程一波三折

最初设定的开发工具没能解决实际性技术问题,他们便替换另一个工具接着实验,循环往复,直到产品能投入使用,这中间整整花费了两年时间

“开始的一两年是毫无盈利的,这个时候你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科研需要钱、给员工发工资需要钱、自己的生活支出也要用钱,那段日子实在是太苦了。”

即便如此,团队在研发方面仍是做到精益求精。

产品始终跟全球先进的VR治疗技术保持同步,系统定期就会做一次更新,不断修整细节和完善漏洞,目的是更方便患者使用。

努力付出,必有回响

两年的打磨终于换来了现在的成就,他创办的丰睿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香港首家正式开发设计VR治疗的公司,团队研究成果在香港已荣获多个奖项和创投基金支持。

2017年成功入选香港政府数码港培育计划;

荣获香港贸发局2018年科技价值创造奖;

荣获2018年香港深港创新科技奖卓越奖;

2018年获批香港政府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海外市场的专项基金;

荣获2019年港澳台科技创业优秀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使投资基金会新闻媒体”、“香港经济报道HKET”等多家媒体纷纷对获奖之事进行了报道,品牌在香港市场获得初步影响力。

将产品带入国内市场 ,大湾区是发展新方向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香港地区试行,跟香港的部分医院达成了合作关系。

同时还开拓了海外市场,与印尼的一家代理商签订了合约。

团队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把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帮助更多的国内患者有效监测心理疾病。

去年经朋友介绍,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结识了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的负责人,从而在广州南沙成立了研究分部。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来广州,他提到:“虽然广州与香港在生活、企业文化上有一定差异,但毕竟他们生而同根,现在大湾区也是发展的大方向。

在进驻南沙基地以来,我感受到这边的工作人员真的很热心去帮助我,从公司注册到落户都一一帮我办好,并且后续还有创业指导服务,让我们港澳青年融入湾区更加方便,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香港做新的研究需要政府层层审批,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大陆市场则相对宽松,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这也给了创业者更多的发展机会,我觉得这点是非常好的。”

对创业者的一点建议

他认为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对方向,这是最重要的点。

不过像那些市场相对饱和、已经过时的项目,就不建议大家去做,因为可能没有太大意义。

找准定位之后就是坚持做下去。

他表示:“好多人其实想法也是很好的,但是遇到一点困难没有坚持下去真的很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我们团队,第一年真的是最困难最不易的。很多瓶颈需要去突破,太苦了,我又不是心理医生,没有经验参考,不知道用什么工具去做,还有一些相关数据,什么都不知道的。”

不过他坚信这件事情值得去做,国内市场的空白总要有人去填补,并且发展这项技术能够利国利民,想到这里他前进的动力更大了。

再次来到广州,感受到大湾区发展迅速

”因为我是在香港读书,在香港长大。97年回归那会儿我在上中学,当时感受不大。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大学时,进了一个30多人的qq群,其中就有八成人说的言论都比较偏激,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就退群了。

那时一些做媒体的朋友,只要你说一些正向的话,他们都会攻击你,当时真的好难过。”

早些年他也到广州旅行过,但真正接触这边是去东莞工作之后,大概是06~07年,才真正感受到内地生活和同事带来的温暖。

后来,他对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很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真的建党100年历程,挺不容易。中国从一个历史上的强国到近代的一些因素导致分割,到了这几十年才发展的好一点,所以我也很珍惜现在的机会。”

在工作期间也曾回到香港发展。

前几年再次来到深圳、广州这边,感受到这边变化非常大,尤其在科技这方面要比香港走得快。

“我看到中国经济、军事都在不断强大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感自豪。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和一些其他因素,导致香港人民对内地还有一些误解,但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我作为一个香港人更时刻不会忘记爱国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