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过去了,内地也没拍出几部好的体育片。

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体育很特别,实行举国体制。

电影人想拍、想充分地拍,也不容易。陈可辛给做了俩示范,一部坎坷的《夺冠》,一部已经没信儿了。

最为重要的是,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都将接踵而来。这更是为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当大环境(时代)已经为体育电影做好蓄势,该类型电影接下来是否能够走好,又能够走多远,就要看它自己的能力和造化了。

今年端午档的《超越》,显得有一点点珍贵。体育题材,聚焦的是很少有人拍的“短跑”。

跟其他励志、逆袭、热血的体育题材片相比,《超越》小心翼翼、浅尝辄止地展现了一个我们很少见到的画面——运动员老了、伤了,退役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电影《超越》不仅仅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跟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如何面对高光过后平淡的后半生。

影片生动展示了体育人为体育拼搏,为生活拼命的故事。

“终点之前是训练、是汗水、是努力,但是终点之后呢”,随着这句引人深思的话,揭开了五个体育生在离开体校数年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1 热血题材点燃奥运情绪

全球瞩目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东京拉开帷幕,《超越》中以郝超越为代表的运动员们刻苦训练、追逐梦想的剧情,也将与这一体育盛会遥相呼应,点燃国人对奥运的关注与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影片中各个角色在遭遇瓶颈时积极探索,重拾对未来的信心,为“中国式励志”注入了具备普世价值的现实意义,相信能够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

01 引发情绪共鸣

体育运动代表的,是积极且坚韧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它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体育电影想要触动观众的内心,就要看能否找到找到情感的共鸣,深刻体现人性。

择在奥运会来临之际上映《超越》,自然是想借势话题制造传播声量。情感营销有利于强化这一情绪,这就为激发“体育运动员心酸”的落地做好了铺垫。

电影真实再现体育生的学习生活和训练日常,还原燃爆青春的竞技故事,同时又极其敏锐地刻画运动员在经历转型后所面临的挑战,丰富了电影的情感内核。

过去的数届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摘金夺银,展现当今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致在人生跑道上勇往直前的你”,本片通过对人物的真实剖析,用真挚的故事、饱满的情感感染观众,力争在这个夏天传递温柔又坚韧的治愈力量!

可以看到,《超越》也是一部将体育精神与人生哲理进行融合的励志向影片,如郑恺饰演的主人公郝超越。

其从曾经意气风发的精神小伙儿到人到中年的落魄大叔、再到重振旗鼓精神寻找自我的过程正是以往不少经典作品采用的故事模式。

回看华语电影市场,类似的影片有口碑不错的《激战》《翻滚吧!阿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滚吧!阿信

同时也有如《逆流大叔》《全力扣杀》等口碑与市场成绩都很平淡的影片,且这些影片上映年份也与现在相隔较远了。

近年来运动题材影片更向主旋律靠近,如《夺冠》以及未上映的《中国乒乓》《我心飞扬》等。

所以在题材与类型上《超越》虽然内容是套路化的,但依然有明显的差异化。

《超越》这部影片给予观众的最大启示,就是不要一心执念于超越,或者说,绝不应把超越本身作为目的。

决定投身于某一事业的时候,首先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想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人生一世,所谓输赢其实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最重要的,是能够看清自己的心。

这个端午档,《超越》之所以值得一看,正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当下青年十分普遍的“内卷”焦虑,让我们有机会收拾旧山河,重新审视过往人生。

02 精准把握时机,借体育大年热度造声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将营销活动战线拉长,以求长效曝光的效果。

追求话题爆点的打造,超越便是如此。为何选择这一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此时投放体育题材电影,留足话题发酵和观众观影的时间,也避免了过早发声消费者产生遗忘的可能。

以情感作为联系纽带,实现影片与观众绑定的营销方法并不少见,毕竟情感的加持可为品牌增添更多人性化元素。

但生活如此多面,影片找准情感核心点并不容易,或是过度煽情,或是无关痛痒,都无助于影片价值理念的传递或形象的塑造。

尤其在大型赛事接连到来,营销狂欢早已开启的环境下,各式情感营销泛滥的情景,对影片情感核心抓握准确与否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体育影视产业蓄势待发

我国现在的体育电影类型虽然算不上多元,但已经从表达国家意志迈向了以娱乐大众为主。体育电影实现这一跨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达百年。

无疑,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电影也得到了同步。它的创作从为国家服务、记录体育生活,如今已经开始向更多方向倾斜。

01 体育电影创作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

当前,体育电影的创作想象空间越来越大,破圈只是体育影片的时间问题。

其实,虽然现在中国缺一部体育电影的扛鼎之作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体育电影没有市场。

体育题材电影凭借着异常牢固的根基,在中国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商业价值,只不过现在还未能完全挖掘出来。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蓬勃,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也非常出色。

加上体育本身就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话题性、娱乐性和感染力,非常适合被拍成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夺冠

尤其是像《夺冠》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励志,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但体育电影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受众的天花板基本固定,毕竟每个单项体育的受众面其实非常小,例如2017年的《我是马布里》就因为这个原因而扑街。

体育题材的局限性也是现如今体育电影迟迟打不开局面的一个原因。

目前体育题材电影大部分都非常雷同,并不是说剧情,而是整体结构,都基本沿袭了“运动员经历挫折”。

但是在很多人的帮助、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老套路,这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一部好的体育影片,应该注重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对于社会现象的一些阐释,而非停留在关注最终的竞技成绩。

纵观世界体育电影,好的体育题材影片的立意都不是为了歌颂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赛本身往往张力十足、令人血脉喷张,但过于写实会导致体育迷感觉乏味,而非体育迷对此完全不感冒。

鲜活的事实就摆在那里,杜撰会令体育迷完全无法接受,而体育迷才是体育电影真正的主力军。

选择写实,注定会成为体育电影必然的归宿,但也就成了一个“死结”。

好的体育故事几乎都被置于奥运大背景之下,而奥运与国家的形象紧密相连,这注定了体育电影有太多不能逾越的“雷池”。

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个体的命运如过山车般经历高潮和低谷,才会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心灵。

缺失了这些内涵的体育电影,要么成为爆米花电影,要么就是纪录片,但是体育题材的爆米花电影是不现实的。

体育题材天生具备燃、励志等吸引观众的要素。

但更重要的是,创作要更加尊重体育的专业性,故事要更加扎实,诠释体育精神,演员也要刻苦训练,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

如此,中国体育电影才有机会真正打造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

体育电影选角,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演员决定了此部影片票房与质量一半的成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演员的知名度与专业度。

我国可以饰演体育健儿的实力派明星也同样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于演员本身品质是否认同。

因为,体育电影本身不同于普通的影片,它除了故事性以外还有内在的精神传达,如果让一个德不配位的演员饰演这样的精神领袖,无疑很难让观众买账。

郑恺担任监制和主演,他曾经有另一个身份:国家二级短跑运动员。这无疑和《超越》完全契合。

02 体育电影产业符合未来市场需求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体育电影需要加强宣传,注重营销,更好地适应当前电影市场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和努力:

一是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参与体育活动人群的数量和需求日益提高,体育电影的受众群必定会加大,因此一定要锁定目标受众,找准电影的切入点,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二是要发挥明星效应,让更多的体育明星和影视明星加入到体育电影的创作和拍摄之中,吸引更多的粉丝来观看体育电影。

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

它多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心理所造成的文化消费。

并由此引发的为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追星族”群体逐渐扩大也是人们对美的要求逐渐提高的结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去热爱美的事物。

而偶像也就成为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生活的动力。

“追星族”是一个团体,这个团体里大多是青年人,只要其中一名买了偶像代言的产品,就会带动其他粉丝相继购买。

粉丝之间相互模仿或者说是相互竞争,“你买一个,我买一个”,消费大军越壮越大,从而形成了“粉丝效应”。

所以请来大咖做好粉丝营销是极为重要的。

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影视媒体的作用,加大体育电影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吸引更多的关注度。

互联网是在高速发展,但它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媒体认知的层面。

我们把互联网技术发展造成的这种新的传播形态概括为数字生活空间,它是超越媒体的存在,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都能在这个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人际传播的价值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和张扬。

互联网构建的数字生活空间,是以人际传播为主导的,或者说,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更多的是以个体传播为主的模式。

传统大众传播的主动模式是公共传播平台。无论是对社会管理还是企业营销,除了碎片化的个体传播,我们更希望有群体交流和广而告之。

在这个交替的时代,不是不用传统媒体的营销资源,而是要根据互联网的特点,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资源进行市场竞争。

互联网的个人化使营销传播碎片化,而数字空间的生活者对商业信息的拒绝和麻木使企业营销难度加大。

过去是以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作为中心,现在应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互动营销、融合营销作为主战场。

原因很简单,独居信息茧房的消费者都在心底迫切需要被召唤、被认可,需要和外界的沟通和互动。

总体而言,《超越》的运动部分做到了专业和精彩,剧情部分做到了真实和感人。

这部电影不仅适合体育生观看,更适合心中有梦,为生活奋斗的所有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