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是独立的个体
长大以后需要改变视角
才能感受家的温暖舒适
很多人的成长轨迹大概是
在父母的羽翼下乖乖的读完幼儿园、小学、初中
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会考上更好的高中离开自己的家庭开始住校生活。
直到大学,我们依然离不开父母,需要家里给学费和生活费,任何重大的决策都要听取父母的建议,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能力,离开父母后没有办法正常的生活。
突然,你长大了
开始踏入社会,找到一份工作开启了都市996的生活,然后你发现,你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淡,这不是频繁的来往和每日的问候或是陪伴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和陌生感源自于你终于完完全全的离开父母,不再需要父母给予你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
虽然状态变了,但是你们依旧是一家人,只不过你在城市的另外一个角落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空间,慢慢的你也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家庭里真的有平等吗,父母真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吗
小时候,我们作为爸爸妈妈养育的小宝贝,必须要牺牲一部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我们对隐私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父母的开明程度。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会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物,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小孩当作是一个值得尊重,并且有自己想法希望能够建立平等沟通的独立的人。
但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怎么可能会做到绝对的平等呢,我们依旧是父母的孩子,依靠他们。所以儿时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平等。
遗憾的是,在中国,这种微妙的平衡在家长绝对权威的观念下是不存在的。爸妈想进你的房间就进,想让你去特长班你就得去,因为生你养你,他们天然的会认为对你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当然,这些行为都是源于他们爱你,想要给你他们认为最好的一切,但是以爱之名做了错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
当你长大以后,你要做出选择,是要以成年人的视角去面对父母,还是依旧做父母的小宝贝。
如果是成年人的视角,那么你怎么对待别人的就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要树立自己的边界感,寻找你和父母相处最舒适的状态。虽然听起来很冷漠,但是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让你们双方都更加舒服一些。
举个例子,你长大之后喜欢养猫、喜欢收藏手办,不喜欢别人随便动家里的东西,不喜欢别人进自己的房间,你想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并让别人也尊重自己世界的小规则。那么,这样的规则在父母面前一样要执行,不能因为他们是你的爸爸妈妈,就开后门搞特权,要对你觉得不对的事情说“不”!
父母会不会失落?肯定会,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父母失去了对你的控制权,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自由处置你的东西,他们会误把这种思想归于你长大了,最后得到一个答案:这里是我孩子的家,不是我的家。
父母可以孩子,你可以是大人
那什么才是家呢?是可以随意处置家里任何事物的权力,还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是自己认可并爱着的家人组成的家庭,还是血缘决定天生就是一家人?
一个让人舒适的家,是能够彼此尊重并互相关心,实实在在对方是否感到开心快乐,是否需要自己帮助的地方。经营父母和自己的关系,首先,需要我们抛弃作为孩子的视角;其次,我们要用自己认为舒服且让父母也舒服的方式重新建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你们要共同营造,充满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氛围,可以是朋友谈理想谈感情,可以是老师,教父母新世纪的科技,在迷茫时问父母过来人的经验;你们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因为你现在有能力成为一个关心他们,保护他们的人。
你不再是从前那个被照顾的小孩
现在你的能力和父母一样甚至超过他们
转换一下思维和态度
有时候父母更像小孩
你更像大人
相互依赖,共同扶持这就是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