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写在前面

挺巧的,这端午档同时有两部翻拍片,而且都翻自韩国,前一部就是包贝尔那部,后一部就是我们今晚要聊的《当男人恋爱时》。

虽然两部我都不喜欢,但是客观上说,后者一定是比前者好很多的,不然肯定也到不了豆瓣7.1。

而且微妙的是,这两部片所体现出来的缺点,都是目前我们影视翻拍内需要警惕一些典型通病。

台版《当男人恋爱时》

继续按惯例先回答大家,《当男人恋爱时》到底值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我给的回答是可看可不看,典型是那种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看了没啥损失,不看也没啥损失的片子。

这也是为啥说它让我一言难尽的地方。

我看的时候一边是这个故事让我特别不舒服——

原版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文本故事相当陈旧和烂俗。也就是我们聊《阳光姐妹淘》时就提过的问题,翻拍之下,是需要去对照着时代语境,把基础文本换陈出新的,但是这部没有,特别陈旧的观念还在翻来覆去颂扬。

但是,那些零星闪现的优点又没法让我特别讨厌它。

邱泽演得太好太惊人了,片子本身的本土化处理也非常不错,它呈现出的翻拍态度相对真诚,导演在本土化改编上花费的精细功夫是无可否认的。

看闽南语原声版尤其能兀显出改动的用心和微妙,很多次我都领会到那些只有台湾适用的趣味设计而会心笑出声。

所以思来想去,虽然总体是要给这部片差评,但还是想和大家先来谈谈里面值得参照的一些本土化设计,也就是做得相对好的地方。

毕竟这些好,是完全可以给以后的华语翻拍片当正面案例的。

恰到好处的小趣味

首先能看出导演对电影的整体风格是有过构思的,他想要做出适宜国情的差别来,因此并没有沿袭原版的一味苦情,而是加入了台式轻喜剧的趣味元素,让电影至少前半段的基调都显得特别活泼,也尤其有「台味」。

毕竟故事说起来实在没什么新奇,靠收债为生的混混阿成(邱泽饰)意外爱上欠债人之女浩婷(许玮甯饰),而种种外力障碍横亘其中,就此在追逐和成长中展开了一段虐恋。

台版相当于把这种沉重到底的虐,转化得有波有折,甜苦相存,并在各色人物的言行细节中铺陈开了扑面可闻的生活气息。

比如阿成的侄女向他要钱,看他给得勉强且小气,最后会转身嘀咕一句“要疯了”,去展现这种日常相处的亲切,以及低龄孩童对周边大人用词语气的童趣模仿。

还有阿成时常流露出的漫画线条般的幼稚。

见到有车挡住路,他会直接去把它搬开。路上被按喇叭,也会赌气地去掰人家的前视镜,十足一个痞坏小孩,显出了他除了莽撞和粗俗以外的多彩一面。

包括嚼甘蔗、彩色冰棒、街头复古霓虹灯、机车等影像氛围元素,还有浩婷父亲葬礼的一整个奉拜、回礼习俗,也都在辅助着台湾地域文化的表达。

除了这种人土风情的展示外,导演还把台湾zz状貌巧妙融在了里面,这一点尤为难得。

阿成的老板大姐头起初是个收债凶狠的非法信贷行总理,穿着睡衣叼着烟,和周围饱受现实磨砺之苦的手下处于同样的灰暗色调,所以场景氛围也总是昏暗浑浊,如囚牢般充满逼狭和压迫。

而后来阿成出狱之后,她变成了衣冠楚楚的议员,工作室外贴满了明亮的拉票条幅,前后境遇的对比,刻画的就是台湾竞选风气的低门槛和盛行。

面对阿成对钱款的质问,她一句“可以给你申请补助”中所流露的伪善,更是一种影射意味十足的讽刺。

如果电影能够沿着这样的精心编排路子走下去,这没准会成为一部比起批评,更值得鼓励的片子。

但很遗憾,它最严重的问题——主体故事的弊病牢固未改,而这是根本没法以表面的些微趣味,影射去消解的。

割裂

台版最明显的一大问题首先是结构上的,就是对情感关系的铺排不够有条理,显出了一种突兀的割裂感。

片子前后半段的情感落点居然是完全不同的,一半是爱情,一半是亲情,两者毫不兼容。

前半段描述的是阿成费无数心力去打动浩婷,在日常的点滴接触中增长感情,到打动浩婷并在一起,再到两人冰火交融的恋爱状态,全部是纯爱方向的讲述。

但到了以阿成出狱作为后半段的节点,就忽然生硬地加入了很多家庭戏,爸爸,哥哥,嫂子,侄女轮着登场,浩婷倒成为了配角,被记起才会出现。

其实加入亲情戏作为情感关系的补充是没有问题的,尤其因为阿成的绝症设定没改,需要家庭戏来强化情感浓度也很合理。

问题在于编剧没有在前期进行足够的铺垫。

阿成的每一个近亲在前半段都只是蜻蜓点水出现,全无叙述什么发自内心的深厚情谊。

比如侄女的两三次出现就只是要钱,以及被阿成驱使着叫了浩婷一声“姐姐”。

而且因为删掉了原版对阿成“我看不是吃没钱的苦,是吃女人的苦吧”这样的调侃,没有起到对两人关系的隐晦表明,也并没有显得对舅舅很知心。

对阿成和哥哥的前期关系描述更是缩减到只有一段对话,而且只是非常随意的关于女人的三两句调侃,后面也没有什么呼应设计。

甚至出狱后会非常轻易地误会哥哥虐待父亲,挥拳就打,也是间接表明他对哥哥并非十分了解。

父子关系更是简单到齿冷,阿成除了给父亲送过一次补品就没有更多的关心,父亲对他的关爱也没有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

可就在阿成出狱之后,电影却开始反复陈情家人之间的彼此亲密。

比如患老年痴呆的父亲会去找阿成,等阿成,责骂阿成“又惹麻烦来派出所”,但问题是前期对阿成给家庭究竟造就了什么困难,以及父亲对他这种屡屡犯事到底抱有什么态度是没有描绘的,这种看似温情的记挂只会显得突然。

同样,阿成去找父亲托付“你来当浩婷的爸爸好不好”也是莫名的,且不说痴呆症患者的神智难以自控,电影根本就没有对他们彼此的交心有过刻画。

还有阿成送给哥哥的新装饰灯,前面只间歇出现过一两次,就是原本的灯逐渐破旧,最后被阿成打破,如果说把这个灯象征着阿成的生命状况是可以理解的,新灯预示着阿成对他们新生活的祝福。

但他们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搭建细密的情感联系,导致这种费心也比较像是强行煽情。

说白了,这些家庭戏因为没有一应而下的逻辑,也没有细密的塑造,而让一切的情感刻画都在彼此落空。

这也可以说是原版就有的文本问题,即家庭戏多少还是让路于爱情戏,让路于患癌,坐牢等那些外在的悲剧戏码。

但台版导演自己也是想爱情家庭两手抓,温情苦情都要有,结果还是一样也没协调好,两边都差口气。

所谓动人

当然,尽管台版结构有这么明显的问题,但我很能理解依然有不少观众被感动落泪,为这种高度付出的爱情,尤其为邱泽所演绎得格外灵动的阿成。

但这是因为电影就如片名《当男人恋爱时》,是完全从男主阿成的视角去出发的。

我们是代入他,去一同理解和感知现实的残酷和压迫,比如缺钱和病痛;感知和浩婷的爱情之美,比如彩虹笔的浪漫和为她舍命讨钱的专情。

说白了,这片最容易展示出人物魅力的一个角色就是他,只有他。

但当我们抽离掉这个视角光环,换成他周边的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故事,这种动人色彩大概率会消减,而变成一种极度的尴尬和绑架。

比如女主浩婷,对她而言,有阿成参与的生活,基本只有一眼无涯的绝望。

先是失去父亲,然后被混混阿成缠上,要为父亲欠下的债以陪饭的方式偿还。

终于和阿成恋爱,以为能被好好对待一次,又因为他的冲动而失去所有积蓄,毁掉了开店计划,也毁掉了展开新生活的可能。

一辈子,最好的年纪,遇到两个癌症病人,一个混蛋爸爸,一个混蛋男友,钱没了,被甩了,临了还要帮男友照顾痴呆公公。

你们不觉得这个女孩太悲惨了吗?

她完全活成了阿成的美貌陪衬,所有苦情都压在她身上,只为了服务于阿成一人的感动。

那要是代入到抽身而退的小姐身上呢?也不会更好。

她用身体来偿还欠下的钱,偶尔能从阿成那里得到一些贴补,也自认为阿成待她有情,自己也有好感。

但阿成实际从来都视她卑微,从浩婷那里碰壁,就去她那里赚取抚慰。(原版稍微好一些,在男主遇到女主后就没有再碰小姐)

还不顾她的感受,赶走她的客人,想要撕破她的衣服求欢,逼着她说爱,从身体到精神的虚假慰藉他都要掠夺。

她在后期没有再出现,显然是因为不会再被阿成记起,毕竟她始终只有这么一点利用价值。

就和在电影里出现,也就只是为了衬托了阿成对真爱的专注和渴望一样。

这并不仅仅是女性形象的刻画扁平这么简单可以概括,因为认真看的话,除了阿成以外的角色,其实也都是类似这样的工具化,不能称之为独立的人。

沉湎于各种苦楚和感动,自认为深情的人始终就只有阿成一个。

当然,这是基本按照了原版的走向,也能出效果,即故事能说圆,部分情感浓度高的段落也算煽到了位,作为纯爱故事算不上完全违和。

我是说,这种套路只能算陈旧,不能算是原罪。

可是啊,都2021年了,还在一遍遍地重复这样的旧,只是改了个壳,真的已经足够了吗?

连这句疑问,我们都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了。

配图/《当男人恋爱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