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作为制造业中应用范围极广的一种原材料,在进入2021年后快速上涨,并于5月初达到了历史新高。如此高的价格给中下游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并给疫情后逐渐恢复的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铜价的涨幅,“历史新高”这一个词就足够说明问题了。5月初,伦敦金属交易所盘中铜价创下历史最高价格10440美元/吨,而在一年之前,铜价才刚刚5000美元/吨出头。当然不仅是铜,铁矿石与钢材现货的价格同样在5月初触及历史高位,铝价也抵达13年以来的新高。对制造业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原材料价格翻一番对中下游企业是何等剧烈的变化。上海有色网有色研究总监叶建华提到,这几个月的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的压力,已经在市场上引起了一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时间内的原料价格猛涨让上下游约定好的价格失去了意义,不只是相对上游的铜材厂,某产业负责人说,他们自己现在手头上大部分的订单都是在年前签下的,而那时的铜价还在五六万元,如今若要开工生产,每吨材料的成本瞬间高了一两万,不少订单都得亏本,这让他们同样面临“是否要履行订单”这样的尴尬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铜作为一种用途极广的生产原料,是有色金属中公认的金融属性最强的品类。因此虽然矿山企业在这波价格上涨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制造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获利有限,更多的利益是被基金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所攫取了。“比如他们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有大量存货。”某企业负责人说。中小型制造企业最关心的不是市场和价格的变化,而是他们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对这种企业来说,大趋势是不可控的,自己又不会通过做期货规避风险,很多企业都不怎么做套保的,所以他们想的就是怎么比同行存活得更久一点”。并且,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期货套保操作团队也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导致很多期货交易决策都是来自老板的个人判断,使得套保的风险也非常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兼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就曾经在两会期间提交过相关提案,称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企业普遍缺乏价格风险管理的体系,企业真正进行套期保值的比例不高。“我国大宗商品企业对价格风险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价格的波动。”贺强说。从长远角度来讲,一些企业希望能组成一个产业链上的战略同盟,比如从源头上扶持一个新的供应商。当然国际行情我们无法掌控,但是在大家都一样的情况下,企业肯定选择去支持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而我们的上游也能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商,这就是合作的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