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雕刻匠与哲学家:卢梭的“命运奇遇记”

01 雕刻匠与哲学家:卢梭的“命运奇遇记”

有一次,小说家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幸好是当年收入低,才让我辞职去干这不正经的工作。如果当年他给我6000块一个月,我就肯定不会辞职去写小说了嘛。只要再多1500,就能把我彻底收买,我每年做牛做马为公司干活。”

1500元的工资,生生将一个社畜“逼上梁山”,踏上了“不正经”的职业小说家道路,还成就了数部精彩之作,命运之手的诡谲难测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生活在18世纪法国的让-雅克·卢梭(以下简称“卢梭”)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13岁那年,小卢梭被送到雕刻匠迪柯曼先生那里做学徒,按照卢梭亲人们的安排,卢梭未来将成为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匠,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小卢梭本人也对绘图、雕刻很有些兴趣。然而,迪柯曼先生性情专横暴躁,动辄对他横加指责,拳脚相加也是常有之事,时间一长,小卢梭对雕刻工作的热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沾染上了诸如偷窃、撒谎等坏习惯。

三年后,学艺不成、不愿再忍受虐待的卢梭逃离了迪柯曼家,开启了他充满波折的人生新篇章。或许,正是由于这位“坏师父”,世间少了一个出色的雕刻匠人卢梭,却多了一位影响法国历史、乃至此后数百年西方政治、艺术、哲学领域的大人物卢梭。

卢梭的头上围绕着无数的光环:浪漫主义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推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在过去300年间被人们奉为不衰的经典。卢梭还是个妙语频出的“金句王”:“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自由不在于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更在于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 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专攻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多年,他对卢梭本人及其思想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他的《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一书就以优美动人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卢梭浪漫多情又充满矛盾的一生。在赵林教授的笔下,卢梭的人生经历、与伏尔泰、休谟等人的恩怨纠葛、与华伦夫人等女子间的情爱关系,以及卢梭的政治、哲学与教育思想,以及卢梭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得以精彩呈现。

02  不完美,但真实的卢梭:“此人便是我”

02 不完美,但真实的卢梭:“此人便是我”

和许多大人物相比,卢梭绝对算不上一个“道德楷模”,他在私人生活中做过很多被人诟病的事情。

他少年时代染上偷窃的恶习,曾偷偷割下邻居家的芦笋,拿到集市上卖钱,还因为偷吃苹果、面包被师傅暴揍一顿。

相貌英俊的卢梭以风流多情著称,16岁那年,卢梭疯狂迷恋上了年长自己12岁的华伦夫人,两人以“妈妈”“孩子”互称,后来还与华伦夫人的管家克洛德·阿奈,组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三角情爱关系。卢梭在埃皮尔夫人为他提供的“退隐庐”隐居时,又爱上了埃皮尔夫人的小姑子、年近30岁的乌德托夫人,这场单相思以失败告终,还成为其后卢梭与埃皮尔夫人关系失和的导火索之一。

陪伴卢梭大半生的女子,是出身不高的女佣人黛莱丝·勒·瓦瑟,两人在一起生活23年后,才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此前,他们所生下的5个孩子,无一例外地被送进了育婴院。这种“生而弃养”的行为,成为对手们猛烈攻击卢梭的“罪状”之一。

当卢梭在法国成为众矢之的,被疯狂通缉和迫害时,有“好人大卫”之称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主动邀请卢梭前往英国居住,并为他提供了一系列便利。然而,卢梭在被迫害妄想的驱使下,仅仅一年之后就与休谟反目成仇,指责休谟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和那些在法国攻击自己的人不过是一丘之貉,两人关系迅速走向恶化,这样的情节多少带有几分“农夫与蛇”的色彩。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诚然,卢梭是“不完美”的,但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往,真诚地剖析自我,还一一写进了《忏悔录》中。在《忏悔录》的开头,他如是说:

“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在阅读卢梭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便是真诚,他从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与过失,而是将完整的“我”托盘而出,任由世人评判。

譬如关于“弃养孩子”的事情,他也做出了直接的回应:一来,他当时的确力不从心,无法抚养他们长大成人。二来,他当时尚未与黛莱丝正式结婚,需要顾及孩子母亲的颜面。第三,他从未隐瞒将孩子送往育婴院的事实,而是告诉了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等友人,并且在告诉他们时,是“坦荡直率”的。因此,他自认为这样的安排在当时的境况下十分明智,且合理合法,没有太多可指摘之处。

试问,像卢梭这样的勇气,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03 孤独的漫步者:超越时代,却被世人厌弃的“怪物”

真诚自然、毫不掩饰的作风,是卢梭独特的人格魅力之一,但作为影响18世纪法国历史的两大思想巨擘之一(另一位是伏尔泰),卢梭在哲学、政治上的理念同样有其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

与当时鼓吹科学艺术、宣扬文明进步、强调私有制的主流观念不同,卢梭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等著作中,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卢梭看来,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人类在初始的“自然状态”下,才拥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私有制,特别是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将人类从自然状态推向了社会状态,不平等便根源于此。他说: “从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开始,从他感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食物是大有好处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财产的观念便开始形成。”

至于科学、艺术等所谓的“文明的进步”,很容易成为滋生偏见与欲望的温床,诱使人们日渐偏离理性、幸福和道德的轨道。卢梭所主张的,是用天然质朴的情感来对抗功利主义的理性,是抛开科学思维的束缚,重新回归本源,去思考“人类灵魂最初、最简单的运作”。

如此“离经叛道”的学说,自然引来来自各界的广泛反对之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书籍先后被禁止发行,他本人成了通缉名单上的“罪犯”,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贫苦与疾病的泥潭中苦苦挣扎。昔日对卢梭有过溢美之词的伏尔泰,与卢梭的矛盾愈发激烈,从最初的思想争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人身攻击的老路,伏尔泰指责卢梭“ 自称是基督徒,却煽动叛教,亵渎上帝,辱骂基督;他自称公民,却颠覆他自己的共和国”,从宗教信仰到政治倾向,将卢梭批判得一无是处。

在众人的眼中,卢梭是一个形同“怪物”“魔鬼”的存在,他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道:

“毫无疑问,我被当作怪物、社会的毒瘤和凶手,我成了整个人类之中令人憎恶的败笔,连卑鄙下流之徒也可以对我肆意嘲弄,往来行人对我的致意唯有唾弃,整整一代人甚至会乐意将我活埋。”

思想上不被人理解,还要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迫害与攻击,卢梭无疑是极其孤独的,他悲愤过、反抗过,最后还是“勉强从狂乱中冷静了下来”,选择顺从命运的安排,在自然中、在闹市里,寻找一方心灵的庇护所,以期收获内心的平静与慰藉。既然不被世人所见容,那就做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卢梭说:“我一人独处要比生活在众人之中幸福百倍”,卢梭也因此在余生收获一小段淡泊宁静的时光。

04  赢得身后名:卢梭的浪漫之魂

04 赢得身后名:卢梭的浪漫之魂

“我仿佛是原本生活在别的星球,因为意外跌落到这陌生的尘世间。”

生前为公众所排斥、所蔑视、没有同类的卢梭,曾发出这样的悲鸣声。好在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死后的卢梭逐渐受到追捧,他的灵柩被移送至巴黎先贤祠。

在先贤祠中,卢梭与曾经的“敌人”伏尔泰相对而立,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卢梭与伏尔泰常常被一同谈论

他们是启蒙运动的旗手,都反对暴政与压迫,他们的思想是推动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他们两个人“共同杀死了”波旁王朝。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小伽弗洛什在枪林弹雨中唱道:“公证人我做不来,这只能怨伏尔泰,我只是小雀儿,这也只能怨卢梭”。大文豪歌德则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新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关系一度剑拔弩张的两个人竟以这样的方式达成“和解”,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不知是会摇头叹息,还是会哭笑不得呢。

卢梭的影响力并没有局限在法国本土,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拥趸,华兹华斯、康德、席勒等人都深受卢梭的影响,文学与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流派,同样从卢梭的思想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弗里德里希的《云端的旅行者》等作品中,都可以窥见卢梭的影子。

马克思评价卢梭道:“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他的思考、真诚和那些几乎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

连一向言辞犀利、对莎士比亚都多有批评之语的托尔斯泰,也对卢梭赞誉有加:“从我15岁开始卢梭就是我的导师。卢梭永葆青春。就在不久前我有机会重读了他的一些作品,我感受到了我青年时代早期阅读他的作品时有过的那种精神振奋和无限钦佩的心情。

诚然,关于卢梭并不是一边倒的赞美,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卡尔·波普尔认为,卢梭的学说造成了“社会哲学史上最恶劣的影响之一”,赫恩肖则指责卢梭的理论不成体系,缺乏足够的形式逻辑训练,对书的领悟力欠佳,而且过于感情用事,说出来的话不经大脑。

或许,对于饱尝人生五味的卢梭来说,他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传播了自己的理念与思想,就已然足够,身后的美名也好,恶评也罢,都与他再无关涉,就像他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的自白:

对我而言,尘世间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人们再也不会给我幸福抑或伤害了。在这世界上,我再没有期待,也没有了恐惧。我在深渊里,感觉很平静。命运多舛的可怜人啊,却像神明一样无喜无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