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苗族社会里,成人与成家常常密不可分,成人与成家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一场婚礼的举行,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更是关乎整个村寨,是村寨里的一个集体事件。“里蒙”苗人在每年中的固定日子举行婚礼,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集体婚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成人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苗人结婚的关键,需要遵循传统习俗

1、区域概述

在中国西南,黔中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不同地原因迁徙至此,在时间的长河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在贵州中部的惠水县,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和苗族,与汉族一起形成了“高坡苗、水仲家(布依族)、客家(汉族)住在十字街”的分布格局。

苗族主要居住在高山上,布依族临水而居,而汉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十字路口及其交通沿线。2000年以前,沿线两边居住的主要的汉族,距离沿线稍远的坡上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布依族居住于地势平坦、临水而居的坝子。

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苗族从山坡上搬了下来,因而,现在的省道309从惠水到岗度这一段沿线,可以看到很多正在逐渐形成村落的苗族聚集点。“里蒙”苗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在其发式上。

十二岁成人时女性要更换发型,头顶中间的头发留长,头顶周围一到两寸则剃光,称为“洋头”。发式的改变标志着女子的成人,自此以后,可进行与婚恋有关的一切活动。“里蒙”苗人结婚后,最迟在生第一个孩子时要改变发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式由少女时代的“洋头”变为社会上“老人”发式,当地把生了孩子的人称为“老人”。“老人”在此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划分,同时也是一种辈分的划分。生了孩子变成“老人”,在社会上具有相应的权力与义务。

2、婚礼简述

成人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在“里蒙”苗人观念里,12岁是成人的起点。对于“里蒙”苗人来讲,十二岁是青春期的开始,也是成人的起点。这时候女性开始留“洋头”,向社会释放出已达婚龄的信号,自此姑娘有权力以独立的身份进入恋爱场所的花园场,可以与来串花园的外寨小伙谈情说爱;十二岁,是能否进入祖坟的一个节点。

十二岁后,去世可进入祖坟,获得了“祖先”的称谓,并享有获得后嗣祭祀的资格。自此,不论男女,都要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务。这些,都是结婚成家的必经阶段,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而成家是成人的最终确认,在“里蒙”苗人社会里,成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婚生子,是成人的一个确认,代表着人生另一个阶段开始。

婚礼过后,男女的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权力与义务也发生了变化。新娘从娘家分裂出去,新郎从原来的家里逐渐抽离出来,两者组成了新的家庭。“里蒙”苗人的集体婚礼,明显的体现出他们的村寨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礼是整个村寨的事,在举行婚礼时,整个村寨要遵循着世代流传的习俗规则,举行婚礼当天,要等村寨里的新郎都接亲回来,外嫁的姑娘才能出门,在此遵循的是一种“先娶进、后嫁出”的原则。

同一村寨里,男子接亲和姑娘外嫁,都要按照“先辈分、后年龄”的习俗。这些关于嫁娶的规则习俗,鬼师和寨老在其中起着管理者的角色。村寨里娶妻、嫁女的都要提前告知寨老和鬼师,之后寨老和鬼师按照辈分、年龄来确定先后顺序与时间。“里蒙”苗人社会内部着鲜明的秩序,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墨守着这秩序。

02

婚礼仪式中物品的文化意涵丰富,糯米珍贵,有糯食才能“百事成”

1、糯食

糯食在“里蒙”苗人社会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糯食才能“百事成”。2000年前,“里蒙”苗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是“晚米”(粳稻类,粳米),其次是水稻(籼稻),再次是糯米。在三种作物种,梗米产量最高,水稻次之,糯米产量最低。杂交水稻的出现,克服了当地的自然气候与地质条件。

杂交水稻逐渐取代了粳米与水稻。近年来,当地人民种植的主要作物便是杂交水稻,当地的日常主食由以前的粳米、水稻变为现在的杂交水稻。在当地的文化里,粳米、水稻、杂交水稻在日常生活里起着的充饥裹腹的作用,因其在当地适合生长,产量高,是当地居民种植作物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糯米自古以来便因其产量低下,口感更好,成为社会的“奢侈品”。因其珍贵,人们便赋予了糯米更多的文化内涵。在走亲访友、婚葬仪礼等事件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在社会内部流行,或者说作为一种货币的职能在社会里流通。因而,每家每户都会种植一定量的糯米,充当货币的角色。

糯米不是主要的粮食,但却是该社会通行的礼物。在节日庆祝活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糯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物品。在整个婚礼流程中,吃亲家酒、婚礼仪式、回门、孩子的满月酒等过程中,粑粑和糯米饭必不可少。以男方到女方家吃亲家酒为例。男方到女方家吃亲家酒所带的礼物中,一挑糯食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扁担的两头是箩筐装着的礼物。“一头里面装有糯米饭,糯米饭里面放着一只杀好的鸡,另一头里面装着一个大的糯米粑,糯米粑上面放着一只杀好的鸭。”在结婚那天,新娘家会准备一筐约五十斤的粑粑和一只约50斤的猪腿作一挑由新娘家族里的人挑着同送亲队伍一道到新郎家去。

粑粑新娘女方到男方家的见面礼,等祭祀完鬼师之后,会由男方的亲属分掉,收了新娘带过去的粑粑,便代表接受了新娘本人。回门时新郎也需要准备一箩筐的粑粑拿到女方家,同样的,粑粑分给女方的亲属,亲属们接受粑粑便表示新郎从此与他们建立起了联系。

2、鸡鸭

在“里蒙”苗人的社会里,大多数人家都会饲养鸡鸭。鸡鸭作为食物,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鸡鸭的能一次性孵化出一窝小鸡小鸭,在当地的文化里,鸡鸭是多产的象征。人们希望新郎新娘能向鸡鸭一般,多生子,让家族子嗣旺盛。因而,在整个婚姻流程中,鸡鸭必不可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吃亲家酒时,男方家会把鸡鸭作为礼物带到女方家,同去的亲朋好友有的也会带过去。在准备宴席时,女方家会把男方家带来的鸡鸭除腿部外全部制作成菜肴,在吃饭过程中,端出菜肴,在劝酒的同时喂给客人菜肴。鸡鸭的腿部则不烹制,厨师会提前在鸡鸭的腿部上用刀划许多纹路。

在宴席快要结束时,把鸡鸭腿分给座上陪客的本寨人。而后,本寨人再把鸡鸭腿送给桌子对面的男方家的客人。客人门拿到鸡鸭腿之后,用手把鸡鸭腿按照纹路撕成小块,分给桌上女方家族的人。

分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秩序,如果男方的父亲在场,男方的父亲一般情况下会坐在长桌子的一头,接着是媒人,后面是同村寨一起来的人。先从男方的父亲开始分,男方父亲第一个分给坐在对面的鬼师,接着是女方的舅舅,再接着是女方村寨的人。余下的人按照座次依次进行。

3、猪腿

在举行婚礼仪式时,猪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礼物。当地人认为猪腿是猪身上最好的一个部位。结婚时用一只猪腿跟着姑娘一起到新郎家去,是希望新娘嫁过去之后生活富裕,有肉吃。猪腿跟着送亲队伍抬到新郎家,猪腿和一箩筐的粑粑作一挑,挑这一挑礼物的人必须是新娘的亲兄弟、堂兄弟等亲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送亲路上必须要保证猪腿始终在前面,换肩也要保证不能把猪腿换到身后。新娘带过去的猪腿是新娘与新郎村寨祖先的见面礼,大年初一那天通过鬼师敬奉给新郎的祖先。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来推理,因为这是给新郎祖先的祭品,如果在路上停留东西会被半路鬼抢了去。

结语:关于婚礼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学民族经久不衰的主题。“里蒙”苗人这一族群的婚礼,自古以来便以集体的形式举行,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集体婚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集体婚礼是实属罕见的一种文化现象,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滋生出这一文化现象,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