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众号

易学老司机

关注来源,更多好文

  • 精神家园

古代建房子,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直接用简单的木材、泥土、竹子就搭建起来了。到了现代,随着科技与审美,房子建的越来越漂亮、多样化,建筑材料也是品类繁多。

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建材、不同的品牌,设计建造出不同风格的房子;一个不正常的环境,高度垄断,只提供一个品牌、一种材料,一个样式。

如果用一座房子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用什么样的思想建材会造就会建造出什么样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建造材料有很多,比如爱、良知、仇恨、愚昧、崇拜等等。

在古代,因为交通、迁移不方便,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去都是待在一个地方,当地的人都是用一种建材,建造出同样的房子,彼此相处和谐。

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一个天然的虚拟精神世界,各类人的思想在互联网中遨游、碰撞,教授与小学生齐飞,官员老板共贩夫走卒一色,鸿儒白丁谈笑一起,老夫子红卫兵新生一代齐聚光明顶。

每一座房子都会发出声音,同类型的为彼此喝彩,不同类型的就天然排斥。新时代的人应该多一些包容和学习的态度,不要以为我们身边的圈子就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情况。

网上有个说法,叫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时代和环境其实并不能完全地改变一个人。正如一座搭建完好的精神家园,很难被外力所改建。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用崇拜和仇恨的思想建材来搭建的,那么当你跟他说,你崇拜的那个人不应该被崇拜,你仇恨的那个人不应该被仇恨,即使你给出再多的理由,也会迎来他奋力的反击,因为这就好比你在拆他精神家园的砖瓦。

  • 普世价值和人权不是西方思想的专利

很多人都认为普世价值观是西方的概念,却不知道其实中国也深度参与了人类普世价值理念的建设,并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提供了决定性贡献。

张彭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的弟弟,他在1916年首次提出创办南开大学的建议,被胞兄张伯苓称为“南开大学的计划人”。

1947年,应联合国的要求,成立了世界人权委员会,并决定共同起草世界上第一份对于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标准文献,中国张彭春被选为唯一的副主席。

图注:《宣言》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

张彭春会议前向罗斯福夫人致意

起草过程中,张彭春考虑到到不同地域和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上存在的诸多差异,成功地避免了把人权宣言变成唯西方思想的范本。

将中国的“仁爱”思想以“良心”的形式写入了宣言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是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48票赞成、0票反对、6票弃权,无反对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国际性权利法案——《世界人权宣言》。

《宣言》的目的是通过道义上的要求,使各个政府尊重基本人权,防止专制和战争。宣言中规定的人权包括:生命、自由、安全、不被奴役或遭受酷刑、宗教自由以及思想自由。

《世界人权宣言》不是一项国际公约,没有强制性,加入联合国即表示接受。

  • 生命质量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取决于他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又取决于建造它的思想材料。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提供的建材都是愚昧、仇恨和斗争,没有爱、良知和信任,更没有逻辑。这样造出来的房子,天然冒着无明之火,恨不能把世界烧穿,无须道理。这样的人,生命质量自然不高,仇恨和愚昧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丧失思考和逻辑。

新时代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从爱和良知出发,为他们提供信任、感恩、逻辑等思想建材,助他们建设出一座高质量的精神家园。

关注来源,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