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的近邻,火星一直是人类太空旅行的第一假想地。
围绕火星展开的文艺作品也是不断迭代,刷新着人们的认知,甚至有些还反向指引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还要数2015年上映的电影:
火星救援
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
当年小说一经上线,就卖爆了亚马逊。愿意为它付费的读者数不胜数,甚至让这部小说成为亚马逊最热门的图书之一。
改编成电影之后,也是在国内外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同时大小奖项接连收割,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
究竟是怎样的故事,让这个作品有着这么大的魔力?
那个“在火星种土豆”男人,又是怎样撑起了这样一部硬核科幻佳作?
这次,我们就来从小说原作、电影改编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一下《火星救援》这部作品。
故事围绕着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展开,作为NASA阿瑞斯火星计划的成员之一,马克跟随其他五个队友一起,登陆火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在气候多变的火星,强风暴随时来袭,裹挟着上亿年沉积的沙土,从数倍于珠峰高度的山峦上冲下。
瞬间,便吹飞了登陆考察的各种飞行设备。
同时被击飞的,还有宇航员马克。
队长刘易斯根据马克宇航服的生命探测器数据判断,马克已经不幸牺牲,为了保证小队其他成员的生命安全,刘易斯下令放弃搜救马克,立即返航。
而这时,作品的戏剧性也正式拉开…
是的,宇航员马克,并没有死。
暴风过后,马克独自在火星表面的醒来。他被吹落的通讯电线扎穿了宇航服,损毁了生命探测器。
所以,确实也不怪队友以为他已经殉职。
活下来是第一步,后面的日子,马克要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
如何活下去?
目前马克面临的状况十分严峻,与地球的通讯全部丢失,就算能够联系到NASA,他也要等四年的时间才会有载人任务来到他身边。
火星居住舱的设计使用时长只有31天。
不论是氧气系统、净水系统还是居住舱舱体都不能发生任何意外,否则,马克必定成为第一个死在火星上的人。
而眼前更重要的事,是解决最基本的需求,吃。
这也就有了那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火星种土豆。
居住舱里,储存着队内六个人的食物,全部算下来,够马克一个人吃300天。
你要是在地球上,足够你开开心心地躺个小一年。
但在火星,这样的储备,无异于慢性死亡。
身为植物学家的马克,在居住舱内精打细算地圈出了一块126平方米的空地,利用食品仓内的土豆块开始了土豆培育。
没有水,就用燃料里的联氨制水,没有肥料,就用回收队友们的排泄物,自制“农家肥”。
最骚的是,按照《国际法》,理论上来讲,火星算是“公海”,谁先来种植,就等同于“殖民”了火星。
马克,瞬间从流落异乡的地球难民,转变成了这个广袤世界的“火星地主”。
当然,这样宏大的设定之下,不可能只有火星农家乐这么简单。
《火星救援》看似求生故事的背后,看到的其实是大国政客间的博弈,以及绝对孤独下的自处。
火星上的马克,面对红土,艰难求生。
而地球上的NASA,此时也通过卫星照片,探测到了火星居住舱可能仍然有人员活动。
NASA高层,早已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大张旗鼓地公开悼念过宇航员马克。
现在人又活了?
发布会还开不开?
这个脸,要怎么打?
现在人还在火星,要通过怎样奇特的方式建立通讯交流?
已经飞离火星的队友,到底该不该让他们知道,那个被丢在火星的马克又活了过来?
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接连抛出,高密度地轰炸着读者和观众的脑回路。
而作者,却巧妙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了独有的节奏感,趣味横生。
原著作者安迪·威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硅谷技术宅。
低头敲代码,抬头望星空,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本来就是来自于他对宇宙和太空的幻想。而也正是由于技术宅的出身,让这部作品在文艺之外,充满着理性的严谨。
通往火星的航行距离以及执行任务所要花费的时间,都被他严谨计算过,十分接近真实数据。
火星上的设备情况,也有现实依据。
甚至,他还把自己写进了书里。他在故事中创造了一个技术宅人物,关键时刻,想出了妙手回天的救援计划,力挽狂澜,完成了一次充满艺术感的火星救援。
可以说是中二少年的伟大胜利了!
而相比于电影,原著里,也多了几分镜头无法展现的耿直可爱。
主角马克,面对虚无的火星荒野,常常独自打开摄像机,记录视频日记。
这些日记里,有工作的记录,偶尔的情绪,食物的储备制作情况,还有恰到好处的小吐槽。
他会吐槽队长的音乐品味,更新自己的追剧日常,甚至关心地球上的大小事务。
比如,第11天的日记,就只有一句话:
我想知道小熊队打得怎么样。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芝加哥棒球队)
有趣又直接。
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呈现载体,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新感受。
电影《火星救援》,由于大银幕的呈现,会更侧重于大场面的视觉冲击。
在电影里,你看得到外星大陆的恢弘高山,看得到火星车的组装行进,也能看到太空对接的惊心动魄。
在书中,则是完全不同的节奏。作者一改常规的叙事模式,用视频日记的视角展开,嬉笑之间,铺陈广袤的宇宙。
而除了这两种形式,现在又多了一种方式去感受这个作品:
《火星救援》精品有声书。
可以说,《火星救援》是一个天然适合被有声书演绎的文本。
《火星救援》的故事,从宇航员马克的视频日记展开,其中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文本,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呈现。
而有声书,就几乎是这个故事最完美的载体。
既保留了原著口语化风格的趣味,又能在声音之中,勾勒宏大的画面感。
情节的推进,会随着演播者的声音调动,不断汇聚,最终爆发出高潮。
5500万公里之外,似乎真的有宇航员在和你用声音对话,和你聊宇宙,聊生活,聊种土豆…
他的恐惧,孤独,乐观,趣味,都会被声音的色彩传递。
读者在解放双手的同时,也会拥有身临其境的阅读代入感。
这部作品的声音演播,由全网有声播放量超亿次的悬疑师随风担任,你熟悉的《法医秦明》、《明朝那些事儿》、《时间塔》等作品的有声演绎,都是由他和团队精彩呈现。
专业的声音演播,是对优秀作品最好的尊重。
打开《火星救援》精品有声书,你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诚意。
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还提到了中国航天。
他在2009年创作这部作品时,估计怎么也想不到,十多年后,中国的航天事业真的把祝融号送上了火星。
如果作者仍然能接收到来自遥远大陆的视频日记。
或许可以录一段视频告诉他:
“嘿!安迪。中国的火星计划不叫「太阳神号」”
我们有属于华夏的,更浪漫的名字:
天问一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