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幸受邀与“北京慈弘公益基金会”“天助公益基金会”同仁同赴贵州赫章县调研和验收图书角捐赠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喜欢旅行的我也曾涉足大江南北,可这次远行不同以往。我认识了大山里的教育,了解到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了解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颠覆了我的认知,淘洗了我的灵魂,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做慈善是真正为了孩子的成长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系中共北京市文化教育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委员会单位,联络56个基金会,包括姚明的“姚基金”、立德未来基金会(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杨澜女士发起的阳光未来基金会等多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公益人士组办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很实干,这次捐赠的图书都是由来自高校、出版社、乡村教育等领域的教授、主编、作家、乡村学校校长组成的专家团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精心选定的。

基金会下设一个由十二名院士组成的团队,秉承科学精准帮扶的理念,把帮扶的层次从简单的物质帮助达到知识教育这个层面,不仅仅解决孩子眼前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奠基,底线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保护孩子尊严。

“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是天津师大研究生、北师大社会公益研究中心的专家、北京市文化教育领域基金会第一联合党委书记,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任职。庄老师40出头,个子不高,不施粉黛,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她干起工作雷厉风行,充满激情和活力,好似有使不完的劲,走起路来和小女生一样步履轻盈,从不知疲惫。她工作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在饭桌上却一言不发,典型的学术型人才。

她为人节俭,率直纯粹。一次早餐后,我饭碗里盛了些粥,被她看到了,她很认真地要求我吃完。她说,做慈善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做慈善的心,是真正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而庄老师的团队成员,也都如她一般,心怀一颗济困助学的善良之心,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贫困地区学校、师生送去无私的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分之九十与百分之五十

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到过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今天身临其境,在大山最深处的学校,零距离接触山里孩子。原来我的想象力早已被朝九晚五已久的生活所限制——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脱贫摘帽,但是山区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对差!有的人家都有五六个孩子,少的三四个很平常,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带着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住宿,走读的孩子也没有家长接送,一年级的孩子背着大书包踏着泥泞的小路步行上下学要一个来小时!

我和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简单聊了几句,她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她上学的同时,放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们。

当地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介绍说:“我们的学生90%以上出自脱贫之前的精准扶贫户,50%以上都是家长长期在外省务工的留守儿童,而且很多孩子由祖父母辈照看,甚至很多祖父母辈的家长都不识字。”一对不识字的七八十岁的农民夫妇,在闭塞的山间盆地里,要照顾一群孩子,那种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无比清澈的的眼神,流露着求知的热望,以及见到我们这些“山外来客”时的好奇和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里之外的家长也会给读书的娃们点赞

基金会的捐助带来了精神的食粮,孩子们特别珍惜这次读课外书的机会,学校和老师也特别重视这次图书捐赠:这里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一套读书活动体系,真正把读书这件事情落到了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他们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笔记、词汇摘抄、讲故事、评选最佳图书管理员、评选最佳小读者,各种活动交错开展,有声有色。老师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把视频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给每个孩子上讲台分享读书心得的机会,让家长和整个社会都了解和认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图书角上贴的读书心得撕了又粘,粘了又撕,不断地有稚嫩的笔记贴到墙上去,这是对孩子们读书的有效的鼓励。负责图书角项目的杨凯老师,今年五十四岁了,他说,把图书角工程做好,是自己退休之前的首要任务,“真心想为赫章的孩子做点事情。孩子们受益了,我退休之后走在大街上,腰杆都是直的!”

“有很多家长虽然身在千里之外的外省务工,但是在朋友圈看到自己孩子在读书,他们会欣慰地点上一个赞。”一位老师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热爱读书的犹太人,犹太人的阅读书籍量世界第一。据说在犹太家庭,孩子出生后,母亲会滴几滴蜂蜜在书上让孩子舔,告诉孩子,书甜如蜜。全民阅读的形势就这么形成了。犹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我深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个多小时的盘山路和一夜至少4次的查宿

赫章县很多农村小学都是寄宿制,最远的学校到县城有两个半小时车程的盘山路,教师上下班一天要走五个多小时,由于山路原因,车开不到学校门口,还需要步行几里路。

赫章县学生最多的农村小学有3500人,四五百人以上的学校很多,每个乡镇有三到四所寄宿制小学,全县师生中午在学校吃政府资助的免费餐,饭后开展课后读书和演讲活动。老师们中午不休息,晚上还要看护学习、管理住宿。由于孩子年龄小,小学的宿管老师每天晚上至少查夜四次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从每个老师脸上都看不到疲惫和倦怠,他们都爱岗敬业,充满激情;我们从每个孩子的脸上也看不出艰苦,拿起书本的那一刻,我们从眼神中读到了快乐!

两个小男生用木板粘的乒乓球拍打球,一脸灿烂;并肩走路的两个孩子,一个穿着短袖,另一个穿着棉衣;一年级的小姑娘吃完餐盒里的最后一粒粮,还把菜汤也小心地喝掉……一幕幕从未见过的画面深深地敲击着我的心:大山隔绝了外界的繁华与喧嚣,却保住了他们自然生长的天性,简单、纯朴、敦厚:他们会于苦中享受最简单的快乐,也会珍惜眼前的拥有,哪怕一顿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里教育人最朴素的初心

一个管理着1200名学生的小学校长居然不认识他们的教育局教工主任,这是不是有点让人难以想象?事实就是这样。赫章县的校长们都很能吃苦,也特别负责,他们见了领导和客人们不卑不亢,见了教育局书记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没有人围着我们拍照、合影,面对问询,他们都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竭力给大家提供最清楚的介绍。

当地一所叫做平桥小学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有五百多名学生,却只有24名老师。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住宿,全校住宿生达到194名,这里学生的条件在全县还是相对薄弱的,采访中得知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还听不好汉语。面对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校长带领百分之八十的教师以校为家,从周一到周四,周五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有的校长、老师干脆把家搬到学校常住,双休日还要继续照管一些因家庭情况特殊而不能回家的孩子,这些,都是无偿的,是老师们出于师爱与责任的无私奉献!而孩子们也特别懂得感恩,下课的时候,会帮助老师看护他们更小的孩子……

“孩子们犯了错,我们是要严管的,像管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位校长说,“不然,要我们学校做什么,要老师做什么。”的确,教育好孩子,担得起家长的托付、社会的信任和教育的使命,是这里的教育人最朴素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是吃苦教育最好的课堂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赫章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翻越曲折蜿蜒的山岭,跋涉漫长崎岖的道路。陪伴他们的,从来没有家长的护送,只有寂寞的晨星与沉沉的暮色。他们会在行走的途中唱起山歌,用歌声呼应山那边的渐行渐远的小伙伴,用歌声释放一天的疲惫,用歌声表达他们对大山的深情……

对山里的孩子而言,刚出生,吃苦教育就开始了,生活,是磨砺他们意志和品格的最好课堂。

而山外很多地方包括我们东部发达地区,孩子上了高中家长还在接送,任何事情不需要自理,只需做好学习,这是不是因所谓的生活富足而产生的退步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同样具有赫章老师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只讲奉献而不计报酬与得失呢?

必须承认,条件艰苦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环境优渥却可能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对学习厌烦。所以,任何一所学校在锻炼孩子吃苦与自立方面,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而学校领导、教师在职业观、育人观、价值观方面,需要正确导航,使我们那颗教育的初心、那腔教育的柔情,不会随着物质的提升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

关于“五项管理”与“三点半问题”的思考

考察期间,我的思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思绪时而飞回我们乐亭的学校,眼前浮现出校园、图书室的画面。我想,一个大山中的学校能把读书活动落实得这么好,我们的读书活动应该怎样提升呢?我们怎样能够避免图书室的书籍蒙上灰尘,怎样引导学生放下手中的平板、手机,拿起书本来呢?必须落实好的“五项管理”与必须解决好的“三点半问题”,可不可以统一起来加以解决呢?

第一,读书作为教育局的一项重点工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好各个层面的相关制度和考核评价方案,特别以图书角捐赠活动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大面积深度推广阅读活动。第二,利用延时服务时间,与学校其他活动安排相统筹,组织分层次的阅读行动,让学生放学后的在校时间,经过合理安排成为有效的“阅读时间”。第三,利用学校公众号、教师朋友圈,将学生的读书动态呈现于家长,让家长认识读书、重视读书,而参与读书,营造全民读书热的良好氛围。第四,与基金会建立长期联系,征得基金会的活动支持,比如读书开展的指导、读书比赛的奖品等,使来自于慈善的物质资源,真正转化为知识和精神的财富,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不竭动力,也成为深化学校办学内涵的有力支撑。

道理不必多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样不能滞后于前进的过程中,更不能输在将要抵达终点的地方。

身临其前,直击心弦,途中手录,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