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小土,家有蛋定两兄弟,分享育儿生活,点击蓝字关注,帮你理性育儿,少走弯路。

后减负时代,

我们会更累还是能松口气?

正文共: 3964字 11图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今年以来,关于禁课外班、减负的新闻,频频发布,像是作业管理,规范校外培训,增加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等,时不时就上热搜,大家也讨论得很多。这篇,咱们大家来一起聊聊吧。

这些新闻里比较重磅的,要数5月份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双减”意见 )。

双减建议将落地《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6月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监管司,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

同时与双减密切相关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暑假补习可能成为历史。

作为一枚小学生的家长,我其实也有报暑期补习班,当时主要是为了暑假的时间好打发一些,也顺便把语文基础补补提高点兴趣。现在政策出来了,后续是不是会取消还不确定。

对于这个政策, 大体的意见分为几派

A 拍手叫好 ,觉得就应该取消所有补习,不然相当于有办法抢跑作弊了,越补越多,越来越卷;

B 有点担忧 ,补习取消了,竞争还在,到时候要找一对一,价格更高,或者只能妈妈自己上,更费劲了;

C 觉得没用 ,家长补习的需求是考试政策,选拔方式决定的,选拔不变,考试还在,光搞培训班完全不起作用;

我顺着去教育部网站上看,光是关键词减负,就出来十几页的文章。比较早的有些甚至追溯到2000年,我记得高一的时候,就有减负的讨论,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好像又回到了这些讨论。

减负喊了很多年,光亲身经历的就已经有两次了,政策新闻下的评论,一片吐槽之声,其中有多年的疲惫,也有对现实的无奈累积。 关于给学生减负,给老师减负,给家长减负,我内心是挺支持的,毕竟现在养娃真的太累了。

我有时候都想,要是像孙悟空那样就好,一个筋斗就飞到学校接放学了,不用每天订着闹钟赶着去接,也不用在路上堵着等着。

七十二变变出一个自己陪老大,一个自己陪老二,一个自己带出去活动,气喘吁吁回到家换另一个自己接手给娃洗洗涮涮,安置妥当了再有一个自己陪着写作业,陪着睡前聊天,另一个自己转身再去加加班。

从育儿负担来讲,我们父母辈可能压力还真没我们这代大,至少那时候大部分孩子都是学校老师管,爹妈不用跟着学这学那,最多老师那开开小灶,不用到处去报班,因为想报也没得报。

那时候小学放学,学校组织路队自己就回家了,人人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开门,自己下楼跟小朋友玩,自己做作业,等爹妈回来烧饭,吃完全家一起看电视剧然后睡觉。

如今,时代早就变了,一切也回不去了, 至少在北上广是不可能的。 最后没办法要么靠老人,忍受家庭矛盾,一大家子挤一起,老人也可能需要背井离乡来帮衬子女。

找阿姨接送也不见得就放心,要么就是有一个人牺牲事业回归家庭(通常这个担子会落到妈妈肩上)。

现在有政策说,要让学校晚放学,有课后托管,要是真的能执行蛮好的,学校都搞定,回到家母慈子孝,不用奔波来去往各个地方送, 想想是舒口气的。

可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小孩在学校待的时间过长是否疲惫?

晚托是能够稍有质量还是只是关在教室消磨时间?

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能否有相应的补偿措施调动老师积极性?

我想也只有真正的落实这些问题,才能让政策真正持久,能执行下去。

学校一套外面一套,学校减负了,离开学校,学生回头就往补习班跑。“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形成 “教育双轨制” 现象,学生都学过了不爱听,少数没学的跟不上,也只能跟着补,而学校作用越弱,家长对课外班的需求就越强,恶性循环,满满无奈。

我记得蛋蛋进小学之前,每个周末带他玩,就已经很难约到人,一问都是在上各种课,没有时间,这里面,有相当高的比例是素质类的兴趣班,比如体育、音乐、艺术等,但也有一些已经是学科类的。 后来我也只好开始报课,至少还能多遇到点同龄小朋友。

那几年,民办掐尖面试尤为激烈(现在改为摇号),各种辅导班一位难求,要靠抢,大家说起都很无奈,却只能被洪流推着走。

竞争线提前、筛选提前 ,就意味着和孩子身心健康、 年龄不符的压力越多。对于一些晚熟的孩子、资源不够的家庭来说,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很多人还没开始跑,可能就已经不知不觉被分流了。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高中生为81%,大学生超过90%,高近视率甚至已经危害到国防安全。政策要减轻课业负担,增加孩子在学校内的室外活动时间,这些都是大好事,但一味乐观不行,一颗心还悬着看如何切实落地。

有些人会问,平时放羊,期末怎么办?考试怎么办? 会不会越减越多,最后都负负得正加到家长身上? 说实话,正如我在教育部网站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所说,减负不等于放羊,得把握好三点:

1 减负减的是过重的负担,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不能矫枉过正把教学质量也给减了。

2 减负并不是要连着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一起给否认了。 反对搞题海战术,为的是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空间,但并不是说学着不劳而获,走捷径,勤奋钻研,刻苦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生涯培养的重要精神。

3 “减负”还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减负的同时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上面说的是政策层面的, 作为家庭来说,我觉得有几点是要想清楚的:

1 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和对孩子提出适合的要求矛盾吗?

2 对的孩子的期待,是否立足于孩子的需求?

3 哪些是我能改变的,哪些是我需要顺应的?

4 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还有哪些能够让他安生立命?

5 哪些帮助我能给,哪些不能?


想清楚这些也就明白了,育儿即育己,适当跟随和辅助是必要的,但大方向上不用太焦虑, 事实上我们能左右的东西并不那么多

对我来说,很多时间和努力,本就不是为应试做的,还是会沿着既有的步调进行,该干嘛干嘛,心态和信心上,会松一口气多一分从容。 后减负时代何去何从,鸡娃还是躺平,我想不是极左极右非黑即白的,或许辩证的看,我们能更接近真理。

在我心里,比起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更重要的是体魄、人格和品格的培养。

比如,孩子能不能身心健康,懂得自我调节?

能不能有坚韧的心,去面对挫折和不公?

能不能有毅力,去坚持自己喜欢的,让他发光发亮?

能不能有同理心,善待别人和自己?

能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即便他学历未必高,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有希望的。

但这些品质不会从天而降,学习是磨练这些品格的必要手段 ,没有切实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

但我们一定要时时警醒自己是不是落入了 “为了学而学,为了比而比” 的困局,当混乱迷茫的时候,不妨慢下来,想想自己的初心,不要本末倒置。

一旦品格培养起来,孩子 出路会更多,随之而来教育焦虑会更少。 当然要想改变一考定终身对大部分人的魔咒,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政策的支持,需要丰富上升通道,和教育资源垄断抗衡。

回到标题,后减负时代,我们会更累还是能松口气?还得观察看看。 毕竟改变既有模式,困难重重,具体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是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否一阵风吹过,外甥打灯笼照旧,需要时间的验证。但整体来说,这是有改观的开始,是需要多一些耐心和乐观去面对的。

真心希望,多年之后,“减负”真正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后减负时代何去何从,

转发出去,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