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终于要来了!据最新消息,影片将于7月1日正式公映,并于6月25日至27日进行全国点映。

日前,影片还发布了“火种版”预告。短短不到两分钟,预告片就将先辈们的意气风发、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火种版”预告开场,李达和王会悟天台谈心的这场戏,一下子就击中了当下许多爱国青年的心。

“划着火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当时,李达向妻子讲起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妻子王会悟安慰他“已经开始在改变了”,随后李达用哽咽的声音为妻子唱起了《国际歌》……

任谁也想不到,这场感情充沛的戏,是演员黄轩和倪妮在表演时的“即兴发挥”。当时黄轩说完剧本上原有的台词后,一转身便看到沉浸在感动中的倪妮浑身都在轻轻抖动,已进入角色心境的黄轩在失望、愤懑之余,仍对革命抱有信心,自然而然地哼起了鼓舞了无数无产阶级的《国际歌》。

但其实不仅是“天台谈心”这场戏,《1921》从台前到幕后处处体现着剧组的用心。“我们在车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导演黄建新曾在采访中透露,石库门居住区几乎每间房间都可以实拍,厨房按照上海本地风格进行了复原,不仅炉灶能生火、烟囱还能冒烟。

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1比1地复原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场景。“我们的美术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去一大会址原址做测绘,导演要求很高,要很精细地一砖一瓦把都它原汁原味地复建出来,让演员和观众立刻有一种沉浸感。”

不仅如此,《1921》的内外景也有着20年代的真实质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黄建新回忆道,那个时候的上海还没有霓虹灯,但为了呈现出“东方巴黎”的魅力,剧组就在所有建筑上,逐个安装了上万个小灯泡,把制景都累坏了,就是为了还原真实的20年代。

除了在造景上面下功夫,黄建新导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在拍摄毛泽东与何叔衡离开长沙,准备前往上海开会那场戏的时候,由于镜头角落里卖鱼摊贩面前的鱼不动了,黄建新紧急喊停。他认为,在下着小雨的环境中鱼应该是活蹦乱跳的,为此还专门停下拍摄替换上新的鱼。

联合导演郑大圣说,影片还事无巨细地还原了当时在上海的生活细节。“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发生在7月的上海,那时湖南老乡毛泽东到李达、王会悟家去吃顿饭吃,那大家就商量说普通的上海人家在那时会吃什么,于是特意准备了丝瓜毛豆和白糖拌番茄。为什么在后弄堂吃饭?因为上海人家在大夏天的时候,太闷热了,就没法在前面的厅堂吃饭。”

可见,这部凝聚了几百位中国电影人心血的匠心巨作,绝对诚意满满。但与黄建新导演过往打造的“建字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多部主旋律力作不同,《1921》是“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

李达由于跟共产国际没聊好所以内心苦闷,回来之后想在天台抽根烟,这时妻子给了他一碗温暖的汤圆。王会悟迁居时说“我忘了一盆花,我上去拿一下”。影片将先辈们这些非常通常化、生活化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就是为了能让年轻人更好地贴近历史,并明白走进历史的意义。

在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幕——毛泽东在中国的地方,被中国人拒之门外后开始奔跑的镜头。那是毛泽东的奔跑,是中国共产党的奔跑,也是中国民族为了伟大复兴在过去100年里不停歇的奔跑。而我们作为新一辈的青年人,更要弘扬中国精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