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选出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相信选择曾国藩的应该为数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曾国藩身为清朝历任礼部侍郎、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加兵部尚书和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过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四省的军务。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被朝廷褒奖,封为一等勇侯,赏赐双眼花翎加太子太傅,风头一时无双。

如此丰功伟绩,在清代的历朝历代汉官之中,也无人能出其右。曾国藩大器晚成,一生跌宕起伏,近一百多年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也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在那样的社会动荡时期,维护国家利益是他的职责和使命,而他个人的命运也正随着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因为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能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的一生都在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他是儒家学术最为典型的实践者。修身、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一生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拜读同为湖南同乡曾国藩的书籍,尤为佩服其为人,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步入中年后,毛主席在延安领导革命,也曾劝身边的高级干部说:“要读一点曾文正公的家书”即使人至晚年,毛主席也曾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可见,从客观上说,曾国藩的文韬武略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对曾国藩也特别敬佩,他也曾多次告诫子弟僚属,要多多学习曾国藩的家书和文章,他认为,对曾国藩行兵打仗的学习与研究是作为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必读的。他审订过《曾胡治兵语录注释》,那时他就曾说过: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蒋介石认为,曾国藩、左宗棠二人能打败太平天国,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远远强大于洪、杨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擅于打仗,工于谋划,也善于用人,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在中国走向一个现代化社会的历史征程中,他开创先河,创建奇功。曾国藩不但亲自创办了安庆军械所,创办了军需或者民用的工业企业,还提拔了一批晚清历史上和洋务运动中十分举足轻重的人物,例如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等,一时之间,带动了湘军的强大,这些湘军的重要将领在晚清政坛和军事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湘军日渐兴起,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局面,这些都与曾国藩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的一生勤勉俭朴,深知治家与治国异曲同工,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曾提到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他对“勤俭”二字的理解和贯彻很难有人真的能做得到,而且还要家人有同样的行为理念。比如,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使唤添茶倒水,亲力亲为地下田插秧苗,捡柴火,甚至收粪,他要求家人对每个人都要尊重谦恭,不得颐气指使,女儿家必须要熟练地做女红、厨艺。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满满的父爱,是一家之长的谆谆教诲,因为他戎马一生,经历风风雨雨,深知任何时候都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不惧生活的艰难困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里的一天,曾国藩拜谒了父亲的牌位后,与儿子纪泽去花园散步,他对儿子说,他的一生打了很多仗,有胜仗败仗,但是无论如何,打仗是最害人的事,造孽,他要他的曾家后代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说完不久,只见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喊“脚麻”,随即倒了下去。当儿子把他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颤抖的手指了指案桌上,原来他早已立下了遗嘱。儿子曾纪泽双手捧起遗嘱,用颤抖的声音读出: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儿子念完,并许诺牢记父亲教诲之后,曾国藩含笑溘然长逝。曾国藩逝世之后,清政府赠其太傅之位,溢文正。后人把他所著的诗、文、奏章、批犊等编撰成册,这便是曾国藩经典的传世警训,曾国藩后世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