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小土,家有蛋定两兄弟,分享育儿生活,点击蓝字关注,帮你理性育儿,少走弯路。
成年人行善
从好好说话开始
正文共: 3621字 6图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下面这则是我收到过的一则留言,不知道大家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
想问问小土是怎么做到不跟队友吵架的?有娃两年了,跟老公大吵过很多次,这两天又吵起来了。 原因是我替他写一份材料,花了一上午,一动不动,写得腰酸背疼,结果写的不太符合要求,他之前也没说,我也没问清楚,结果写完他说你这写了些什么啊,吧啦吧啦一顿说,我很不高兴,埋怨他不体谅我多么辛苦,还各种说我。 我觉得他很过分,从来不肯先低头。而每次吵架的原因也都差不多,他总是爱大道理,从不会哄哄我,说几句好话,我就有情绪,语气不好,然后就是大吵。 以前我还愿意哄哄他,现在我经常感到很累,再加上家庭琐事感到很无助,也不愿意继续哄他了,不知道该找谁说,也说不出来,只好给小土留言了。
我一直想写写沟通的话题,前几天跟大家征集,身边有个不会说话的,开口就是浓浓的吵架味的人,是什么感觉?
结果留言都很有画面感,窒息味扑面而来,读着读着,都忍不住跟着一起郁闷了,随便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类型 A :对观察到的现象随意评判
每次带孩子回家,婆婆喊孩子去上厕所,孩子没有尿尿,开口就是说你妈不给你喝水。要不就是一见面就说,孩子瘦了,你妈不给你吃饱饭。还说家里就是说话直,无论在聊什么都是要跟你唱反调。
类型B:动不动反问句
我:你车子停哪里了?队友:车子停在哪里你不知道?不一直在老地方吗? 再比如我去食堂吃饭他不吃,我:你要不要吃点什么我给你带?队友:我要吃什么不会自己买? 总之就是永远学不会好好说话,分分钟想打爆他的头。
最恨的一句:“好了好了,算我错了还不行吗?”
类型 C: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不断的打断
我妈就是典型,她永远觉得我们整天坐在办公室的人没有累可言,包括带孩子。一说工作累,带孩子累,她能把她跟我爸半辈子的辛苦一一道来给你,这是十二级的添堵。所以,在我妈面前我的语言功能慢慢丧失了。
不听人把话先说完,就开始巴拉巴拉……然后说话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也不知道是太自大还是太自卑。
一张嘴就“不是...”“你以为啊...”
类型D:说话阴阳怪气
一开口就是语气很冲。 打断技能和嘲讽技能满点,几乎都是命令句和反问句。 说什么就带根刺,非要刺你一下才舒服。
不管说什么她都要呛你,一聊天我就忍不住要跟她吵起来。我说今天我来做什么什么菜,她就会讽刺的说,东西么这么多,看你能做出来什么鬼东西。跟她说什么事情,经常会回你知道个P
能好好说话,不但工作、谈判会顺利很多,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都会得到提升,可以说,有好好说话的情商,会沟通,已经赢得了幸福人生的大半。
但会沟通,能好好说话,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一开口,就让人郁闷。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怎么样能避免成为那样的人呢?
一开头令人窒息的沟通案例里,好多都跟 无法耐心倾听 有关系,对方根本不在乎你想表达什么,会不断的打断和曲解你的意思,让人累积出愤怒。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对话在家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发生得 尤为频繁 。
很多人早已习惯用这种对话模式,丝毫无法察觉这其中蕴含的伤害。在还没有听完,没有了解全貌的时候,就着急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评判、纠正、辩解、否定。
指导建议好为人师: “你应该......” “我来教你......” 事后诸葛亮: “叫你不听我的......” “你看看,活该了吧....” 话题一转都回到自己 那: “这算什么,我当时巴拉巴拉......” 不断的传递否定信号: “这有什么大不了......” “话可不是这么说......” 不断的进行纠正: “你这话就不对了......” “你不该这么想......”
不良的沟通很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和甚至于暴力。 一个不会说话的人,看似只是让周围的人吃亏,自己没什么损失,其实失道寡助,这样的人失去的是亲密的关系、幸福的人生。
我记得上次回老家,旁观了一次,爸妈在带蛋蛋时的对话。 每说一句,我妈都会指点一下我爸:“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跟小孩说话不是这样的,是巴拉巴拉.....” 每次我妈说完,我爸就不吱声了,一切照旧,等到某一句的时候,突然他就爆发了,开始反击,更难听的话出来了。 就这样,两个人带孩子,带着带着就吵起来了......
我想起小时候每每看他们吵架,都很着急,心里在默默复盘,怎样说是火上浇油,怎样说能化解矛盾。可惜我没办法改变别人,只能暗自下决心,要引以为鉴,教好自己也教好孩子。
上一辈人的很多习惯,都很难改变了, 下面就重点说说,我们如何跟孩子更好的沟通。
先给大家推荐一些讲沟通的书,比如 《P.E.T.父母效能训练》《非暴力沟通》 , 之所以推荐,是觉得这些书真的会有帮助,值得读一读。
比如《P.E.T.父母效能训练》、《非暴力沟通》中都强调,要想沟通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和想法,当我们用心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时,我们能够对他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我想展开来说说。
先来说 观察 :很多沟通矛盾的起点是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比如,开篇留言里面提到的,“婆婆一见面就说,孩子瘦了,你妈不给你吃饱饭。” “材料写得跟预期不一样,老公就批评说是死板” 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情况,我们日常有很多:
孩子一哭,可能老人就会说孩子没有安全感。 孩子见人没说太多话,就被说是太内向。 孩子情绪不好,就说是被妈妈被惯坏了。
区分观察和评论,才意味着能够真正就事论事 ,而不是武断的给出结论。 还有一些评判则更隐蔽一些, 比如,“从不”、“总是”“每次”这种词 。
这在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常会出现。
你从来没主动收拾玩具 ! 你总是乱发脾气! 你从来没让我省心过!
这些 言过其实 的表达,常常是吵架、逆反情绪的导火索。 而破解的关键,就是在沟通中, 区分观察和评论,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观察,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留有余地,少用绝对化的结论 。
你从没有主动收拾玩具——玩好的玩具散落在客厅。 你总是乱发脾气——为了买玩具躺在地上打滚。 你从来没有让我省心过——我花了半小时才把打翻的汤碗收拾干净。
《非暴力沟通》 中 我觉得对于跟孩子沟通,特别有启发的点是 :
1 强调的是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2 认为感受到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3 要借助具体的描述,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来提出请求 。 把自己想要的说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回应。 4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5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如果我们总是暴力沟通,我们 遭到反驳,关系更紧张了 ,情绪更大了,事情还是老样子。
我试着用书里的模版,写了 几个实际能用上的场景 。
沟通A:你气死我了! 沟通B:当家里被弄得一团糟,玩具满地,餐厅都是食物残渣(观察),我觉得很疲惫,很厌烦(感受),因为我希望有休息的时间(需要),请一起打扫可以吗?(请求)。
沟通A:你老是这么任性! 沟通B:当我提的几次建议你都没有听(观察),我觉得有点失望(感受),因为我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助你(需要),请你试试看好不?(请求)
沟通A:你从来不好好吃饭! 沟通B:当你吃了几口就去玩了(观察),妈妈觉得有点着急(感受),因为我希望你有好的身体(需要),吃饱饭再玩吧。(请求)
例子说完,再汇总一下,这四个要点:
1 观察: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2 感受:区分感受和想法,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4 请求:避免使用抽象语言,借助具体描述,提出请求。
说真的是挺累的, 沟通是双向的,一味委屈自己的沟通是无法长久的,实在太累,暂时躲开也是个办法。
我们也不必时时刻刻这样一板一眼的说话, 只是通过这样方式,试着梳理自己的想法,整理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通过基于非暴力的沟通,表达诉求,从而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理清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时候, 即便对方没有改变,我们也能够或多或少得到情绪上的解脱。
文章快结尾了,没有来得及展开的部分,后面还会接着出文章。
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家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应该是情感的支撑和庇护所。一个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甚至比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更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内心的宁静。
家人的关系比起陌生人,有一层安全垫,耐得住更大的冲击。但每一次暴力的沟通,情绪的发泄,挖苦的表达,都会在这个安全垫上刺一个洞。最终它千疮百孔,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成年人行善,从好好说话开始。
愿每个人都能被倾听,被善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