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就位”专题-002

回溯戏剧史

戏剧导演的进阶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席卷艺术界,在戏剧领域也留下了印记。

法国的象征主义戏剧经历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这一历程的开端站着保罗·福尔,中段和结尾则由吕涅-波接力跑完。

本文作者

本文作者

多晏

象征主义剧场艺术的探索,始于保罗·福尔的艺术剧院,后在吕涅-波的作品剧场中形成舞台与表演相统一的非写实风格,为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剧场提供了借鉴。

象征主义诗人 保罗·福尔(Paul Fort,1872.02.01-1960.04.02) ,出生于法国马恩省兰斯地区。1890年,为了对抗已经失去活力的自然主义戏剧,十八岁的福尔模仿自由剧院(Theatre Libre),在巴黎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演出小组,旨在探索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崭新的戏剧演出形式,是为 艺术剧院(Theatre’d Art) 。

保罗·福尔 (1921)

从1890年到1892年,艺术剧院上演了四十六位不同剧作家的作品,包括改编自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一些当代剧作家的新戏,其中就有梅特林克的剧作。

当时艺术剧院的演员大多是业余的,戏也通常只演一场,加之演出还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因此很难被当时的观众接受。主持剧院工作期间,福尔经常收到匿名信,其中不乏恶毒的挖苦甚至暴力威胁,这种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在三年后放弃运营艺术剧院,转而创办象征主义文学刊物。

福尔在象征主义剧场领域虽有开创之功,但其主要成就还是在诗歌领域, 魏尔伦 称其为“诗歌王子”。

接手艺术剧院的 吕涅-波(Aurélien Lugné-Poë,1869.12.27-1940.06.19) 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曾任自由剧院的演员和舞台监督,看过艺术剧院制作的几出戏,因而萌发了对象征主义戏剧的热情。他还曾在梅特林克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佩莱阿斯和梅丽桑德》中饰演男主角。

吕涅-波

他接手剧院后,将其更名为作品剧场(Théâtre de l’Oeuvre),剧院的首演剧目正是《佩莱阿斯和梅丽桑德》,自此,“象征主义戏剧的殿堂”拉开了帷幕。

开幕演出《佩莱阿斯和梅丽桑德》已经体现出了典型的象征主义风格:舞台上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家具、道具;整个舞台仅用顶灯来局部照明,演出在光影切割出的明暗空间进行;台前放置了纱幕,营造出整个舞台笼罩在雾中的朦胧感,背幕以灰色调为主,强调某种神秘氛围;戏装是类似中世纪的古装,但并不强调具体的年代特征,只是为了在演员身上形成垂坠的视觉效果;演员用梦游般的姿态在台上行动,像神职人员一样念诵断断续续的赞美诗。

1893年的作品剧场

自1893年开幕到1897年,作品剧场坚持了典型的象征主义风格。吕涅-波信奉“文字创造了舞台的装饰”,因此极力主张简化服装和布景,仅保留一些画在背幕上的线条和色彩构图;演员的表演也以简单、静态为主。他们的演出从舞台到表演都贯彻了非写实风格,这对当时的观众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却为现代主义剧场的实验开辟了先例。

1897年,吕涅-波意识到单一的象征主义风格会限制剧场的发展,因此决定改弦更张,作品剧场的艺术风格开始趋向多元。

对现代主义戏剧具有启示意义的《乌布王》(阿尔弗雷德·雅里剧作)就是在作品剧场首演的。当时,这部怪诞不经、难以归类的闹剧虽然与象征主义戏剧的典型风格并不相符,但却也被冠上“象征主义闹剧”的名头。吕涅-波还曾将王尔德的《莎乐美》搬上舞台。虽然有不同风格的剧作上演,但剧场的保留剧目还是以典型的象征主义居多,比如易卜生、霍普特曼的象征主义剧作,其中又以梅特林克的剧作最为突出。

作品剧场旧址今貌

1899年,作品剧场因为财务问题关闭。此后,吕涅-波曾两度恢复运营,一战前又率领剧团长年巡回演出,使象征主义戏剧的理念和实践遍及欧美。

但二十世纪的剧场已经今非昔比:就戏剧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说,静态的象征主义被狂躁的现代主义冲击得落花流水,难以吸引观众;就社会环境来说,残酷的一战也容不下一个充斥着神秘体验的剧场。加之吕涅-波本人年岁渐长,精力不足以主持剧团,这座“象征主义戏剧的殿堂”也终于在1929年成为历史陈迹。

在舞台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中,象征主义剧场发挥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最先向被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把持的剧场发起冲击,并且成功地带起一波象征主义的新风潮;虽然不像二十世纪初的剧场那样叛逆,但象征主义剧场的非理性、非写实倾向和舞台实践,也启迪了后来的 现代主义戏剧 。

编辑/排版:全戏剧编辑部

想了解更多戏剧活动以及相关资讯,

或者聊聊看戏心得、做戏感悟,

扫描下方,我们在这里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