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我国皇权时代的皇帝指定的接班人。皇帝指定太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帝国的稳定。因此在封建王朝时代,太子往往被称作国本,一旦指定了太子,除非他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不然不能轻易废除。

如果某位皇子被皇帝指定为太子,那么他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超过其他兄弟的权力,而且还会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但是在我国封建王朝时代,并不是每位太子都能够顺利接班,除去开国的皇帝和后期不立太子的清朝,也有许多的皇帝在继承皇位的时候是跳过了太子这一步,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秘密,这对王朝的运转,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跳过太子位的皇帝总览(排除开国皇帝)

  • 秦朝一位,占比50%:秦二世
  • 西汉四位,占比约26.6%:文帝 宣帝 哀帝 平帝
  • 东汉八位,占比53.3%:殇帝 安帝 顺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 曹魏两位,占比40%:高贵乡公 元帝
  • 东吴两位,占比50%:景帝 末帝
  • 西晋两位,占比50%:怀帝 愍帝
  • 东晋五位,占比约45.5%:康帝 哀帝 废帝 简文帝 恭帝
  • 刘宋四位,占比50%:文帝 孝武帝 明帝 顺帝
  • 南齐两位,占比33%:明帝 和帝
  • 梁两位,占比40%:孝元帝 闵帝
  • 陈两位,占比40%:文帝 宣帝
  • 北魏四位,占比约33.3%:文成帝 孝庄帝 节闵帝 孝武帝
  • 北齐两位,占比40%:孝昭帝 武成帝
  • 北周两位,占比40%:明帝 武帝
  • 唐四位,占比22.7%:睿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昭宗
  • 辽朝六位,占比66.6%:太宗 世宗 穆宗 景宗 圣宗 道宗
  • 北宋两位,占比22.2%:太宗 徽宗
  • 南宋四位,占比44.4%:理宗 恭宗 端宗 赵昺
  • 金朝六位,占比66.6%:太宗 熙宗 海陵王 世宗 卫绍王 宣宗
  • 元朝六位(从忽必烈算起),占比54.5%:成宗 泰定帝 文宗 明宗 宁宗 惠帝
  • 明朝五位,占比31.2%:成祖 景帝 世宗 熹宗 毅宗

在这些朝代当中,非太子即位占比最高的王朝是辽朝和金朝,其次是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王朝。非太子即位皇帝数量最高的是东汉,有八位皇帝都是非太子即位。

为什么不是太子也能即位

除去清朝外,一般而言皇子要先被立为太子,才能继承皇位。但是在王朝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某些不是太子的皇子联合一些大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或者某些有势力的大臣推翻原先的皇帝,在皇族之中另外立了一个。这些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跳过太子直接登基称帝的手段。

也有一些是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跳过太子这一环节登基称帝的。比如前一位皇帝去世之前没有立太子,或者没有留下子嗣。那么这个时候大臣就可以从近支皇族中选择一位皇子立为太子。就典型的就是东汉的皇帝,很多都是直接从地方诸侯的位置上直接被扶上帝位。

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由于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较小,因此其皇位的更替相对比较混乱,也更容易出现非太子即位的皇帝。

非太子即位会对王朝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正常来说,皇帝即位后都会立太子,所立的太子无法正常即位或者没有立太子,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朝政动荡,甚至会导致国家陷入内乱。典型的就是元朝,大量的皇帝都是通过政变的方式取得帝位,使得元朝的皇帝位变得极其不牢固,这也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这些非太子的皇子能够继承皇位,毫无疑问他们背后都有一支支持他们的势力。这些非太子登基的皇帝,在即位之后,必须要给当初支持自己的人予以回报,一定程度上皇权会受到削弱。

非太子即位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太子制度。但同时皇帝过早确立太子,也会造成许多的困扰,这就使得皇帝们陷入到两难的境地:是否要立太子,何时立太子,如何控制和培养太子,如何平衡皇子之间的矛盾。

要化解非太子即位造成的种种弊端,最好的方式就是改革皇位的继承制度。但这一制度从西周开始传承千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通过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些难题。

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皇帝生前立太子这一传统被废除。随之而来的,之后即位的皇子都是以非太子的身份即位,避免了太子制度的弊端,而且因为有了皇帝遗诏这一“保护伞”,又在相当程度上减小了非太子即位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