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研学旅行实施的现实问题以及政策文件的顶层规约,未来研学课程发展需要理论、政策、实践三个层面的互动观照,共同发展,以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研学课程理论与实施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借鉴,探索
借鉴国际研学课程经验,探索本土的研学旅行课程理论。日本等国家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较中国更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积累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反思我国研学旅行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符合中国话语习惯的研学旅行课程理论。
02研制,做好顶层设计
研制高质量课程文本,做好研学旅行政策的顶层设计。我国的研学旅行实行的是由中央相关部门提出政策方针,各地方教育相关部门负责施策规划,学校进行具体落实执行的路径。
政府层面的文件课程是课程的最高层级,做好研学旅行课程的顶层设计需要依托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文本作为载体。
课程文本研制的前提是将研学旅行作为课程去规划,并且要与理论研究、实践发展间形成双向互动关系,提升对课程实施的指导作用,让学校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有底气去干。
03总结,发展
总结学校本土经验,发展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新样态。学校要注重校本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研学旅行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其他校本课程作整体的设计与安排。不可机械地套用网络媒体发布的研学路线,也不能完全依赖旅行社售卖的研学方案。
必须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本校办学基础、课程愿景、课程传统、学校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校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员、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充分对话,开发融入本校“血脉” 的研学旅行课程。明晰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角色及职责,形成多主体共同协作的组织格局,发展出符合本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