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到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问题主要指向“研学” 与“旅行”的分离。从课程理论视域来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重旅行安全,轻学习规划
目标对活动开展起着引领作用,决定着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向。很多学校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定位模糊、宏大和异化,有的甚至缺失目标。
具体实施过程存在“教育为本,注重学生体验”的课程理念被消解于“安全至上”原则之中。大量研究表明,旅行途中的安全问题是影响中小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首要因素。囿于安全风险规避能力不足以及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很多学校将确保学生出行安全作为主要研学目标。但安全只是研学旅行实施的保障条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就不开展研学旅行了,也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探究学习及活动体验为代价。

02重旅行活动,轻探究成长
有学者认为造成研学旅行课程“形式化”严重的原因在于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未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其中,目标游离是导致学校将旅行活动作为课程组织的重心,忽视了探究研习本质的主要原因。
另外,课程容量和时间规划是影响研学旅行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研学旅行的课程容量与学生接受能力不匹配,研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均会导致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只见“旅游行程”,不见“研习学程”。
03重形式展示,轻研学体验
研学旅行的创新性、动态性、开放性、研旅合一等特点是导致课程评价范式转换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困难的主要原因。
政府相关部门虽大力强调评价的重要性,但并未对此做具体、细致、可操作的规定。加上学校缺少评价方式变革的动力与环境,评价工作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深层观照,更多是选择、填空、连线等封闭式的二分法测验题。
可见,研学旅行面临着“运作、评价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