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上篇文章我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打造出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还要追求能够让农业实现优质优价的生态农业。这篇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讲,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产量的道路上乐此不疲,亩产天花板一再被破!这样的方向真的能带来粮食安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食安全是安国大计!

粮食安全是安国大计!

说到粮食安全,必须再温习一遍远离我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的词语——“饥饿”。

在建国前,历朝历代都有着人民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现象;建国初,因为生产力低,加上自然灾害影响,不少人也遭遇了饥饿困境!

听老一辈讲起这些往事的时候,他们脸上总有肌肉紧绷、神情哀怨的表现,体现出他们对这样经历的恐惧!

好几天吃不到一粒米,饿到不行的时候,便连喂猪的米糠都偷来吃,由于不消化,在肠胃淤积的米糠就发酵膨胀,排便也难排出,日益隆起的肚皮撑得人十分难受!早知道这样宁愿饿死也不会吃这样的米糠的,甚至就有人被米糠撑死了的!

这就是其中一种故事,说者难掩悲切,听者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感受饥饿带给人的伤害的。

环顾世界,非洲大陆仍然有不少人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但看到皮肤黝黑却瘦得皮包骨的非洲难民,我们只有看到鬼魅般的吓人感觉,还是体会不到饥饿能够给人所带来的折磨。

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却是清楚饥饿的危害性的。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一直都重视的,特别是在近几年复杂多变的世界,既要防范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而引起的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又要防止他国挑起争端,导致进口受阻,消耗增长,储备加快释放等情形。

一句话,粮食安全怎么样强调都不为过!

居安思危,这是华夏智慧。即使我们国家在一再突破粮食单产,也能常年保持较高水平的粮食总产量,甚至还能实现连增,也没有让我们轻视粮食安全可能面临的问题。

当前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在于耕地红线。虽然国家层面通过立法,通过政策条规来确保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任何单位或个人是不敢越这个雷池的!

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耕地非粮化!除了有耕地被抛荒外,还有不少耕地被拿来种了树,种了草,至于果木、其他经济作物的为数也不少。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单产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但近几年的总产统计数据却并没有同步提升,基本持平偶有回调,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不少耕地“非粮化”!

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遏制,不能及时有效纠正,那粮食安全就存在隐忧。

耕地“非粮化”,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这在不少农村地区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当然,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农业,似乎也有效地承担起了粮食生产的任务。

如果去问一下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或者即使留在农村也宁愿流转土地、“非粮化”甚至抛荒的农民,得到的回答肯定就只一句:种田又不赚钱,搞不好还得亏本,谁愿意种?

当今种田为什么不挣钱,在其他文章中也做过探讨,也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阐述。

说到农民不愿意种地,这在当前和长远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当前的危害就是直接出现了耕地“非粮化”甚至抛荒,而且要治理这样的局面,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毕竟家庭联产承包的优越性在于提高了农民种地的自主权,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今农民的自主权是强化了,他们可以自己种,也可以流转给别人种,甚至直接种上了树或其他非粮作物,基层拿了他们是没有多少有效办法的。

现在唯一有效的就是引导农民流转土地,让土地集中连片让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实体来承担,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就能有效地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来制约和刺激粮食生产。

实际上这样看似有效的动作,仍然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形成较大的规模后,由于成本问题,很多实体不能按农时及时安排生产,影响了产量;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后,他们的传统种田手艺就生疏,甚至在新一代农民手里就缺失了。新一代农民不事稼穑,按老一辈的讲法,将来他们靠什么来吃饭?

如果讲到真正的粮食安全,主要面对的肯定是在非和平年代的情况。那么试想一下,既然是在非和平年代了,会面临粮食进口的问题,同样就会面临油料等生产资料进口的问题!如果整个农村都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了,粮食生产各个环节不再有劳力的影子,那万一这样非和平年代出现了机械转不动了的情况呢?届时都看着广袤的土地干瞪眼吗?

是不是杞人忧天,看看一些影视作品所推导的就知道,这样的场景是有可能的。既然我们得警惕将来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得防范其他有可能的情况。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不能一味流转集中形成规模,还得保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真正从事于农业!

那么,真正要深层次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还是得从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层面上来。

这就很简单直白了,效益是驱动农民种粮的关键因素。需要将当前只求产量,与国际石化农业竞争的粮食生产,尽可能地向优质优价的生态农业转变,是一劳永逸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继续讨论生态农业的更多方面,欢迎关注,感谢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