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眼心动

晓莉总和人说,留在松阳是相互选择,是缘分注定,是杨家堂的那几处老宅打动了她。从遇见到留下,从过客到家人,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只消一眼就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石潺潺,风竹相吞,炊烟袅袅,草木自馨。在烟雨如诗的江南,松阳有着不一般的田园气质,在唯美如画的松阳,杨家堂古老内敛得独一无二。村庄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至今已有 350 多年的悠远历史。村口的三棵大樟树古老苍翠,枝浓叶茂,却静默不语,像是还沉醉在如烟的过往里。石板小巷,斑驳土墙,静谧老宅,庭院深深。作为明代开国名儒宋濂后人的栖息之地,想当年这里聚集的也都是大户人家,如今宋家祠堂依旧伫立在村落中央。繁华鼎盛终是抵不过时光,历史沉淀给杨家堂的是一种平淡质朴。但也因为昔日主人的不凡,这里除了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总还散发着一种儒雅的文化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村昔日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晓莉做房地产开发多年,对于一家民宿的选址,她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直到遇见松阳杨家堂,那些条条框框变得不再重要。只第一次来,只看了第一眼,她就心动了。那浓荫掩映下层层叠叠的夯土房,那没有喧嚣的巷弄庭院,那朴实无华又有人文底蕴的古村气质,都是她心动的理由。“一眼就爱上了,如果说松阳是‘最后的江南秘境’,那杨家堂就是‘秘境中的秘境’。”于是,杨家堂有了筱隐·家堂,于是,有了后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宅寻幽

晓莉说,杨家堂是质朴的、低调的,像一个英华内敛的女子。杨家堂宋氏是传家累代、才俊辈出的世家,拥有庭院深深、重檐叠屋的宅邸。但不同于一般的名门望族,宋氏追求的是朴实无华。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浮夸装饰,梁架是原木本色,夯土墙鲜见装饰,门扇窗格也是本地农宅常见的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筱隐·家堂延续着同样的气质——低调内敛。筱隐即小隐,取“小隐于野”之意。和这个绿水青山间的古村一样,筱隐·家堂没有刻意雕琢的设计,只是置入了些必要的、让人能够高标准舒适居住的现代设施。这种“无为”不全是因为“筱隐·家堂”所依托的两处大宅被列入历史建筑需要保护,更因为三百多年前的大宅主人已经把房屋设计得够完善了,作为继承者,晓莉认为尽可能地避免扰动,努力呈现它本来的样子,再现三百多年来古宅主人的乡间生活,就是对原主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对客人最大的善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生活是《朱子治家格言》,是《宋氏宗谱家训》,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是黛瓦覆盖的屋顶、光影生动的檐下、气息苍然的木墙、精致细密的窗格、幽幽的天井、朦胧的灶间、吱嘎的楼梯……今天来到筱隐·家堂的朋友,依然能够在幽静的老宅里,在明朗的星空下,在雨中的轩窗前,在摇弋的烛光中,体味古人的生活,可以毫无阻碍地与三百余年的时光对话。

小隐于野

在筱隐·家堂,像是住进了一个普通的乡村人家,没有让人拘束的客套,一切都是亲切的、随性的、自由的。兴致来了和陌生的有缘人喝茶品酒、谈天说地,心情烦躁了一个人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全凭自己喜欢。晓莉说,不被打扰的自在是最舒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遇见杨家堂,因为筱隐·家堂,晓莉融入到松阳的大家庭中,成为松阳的一分子,她不再是这里的过客,而是这里的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喜欢这里的淳朴民风。宋氏家风在杨家堂传承,这里的村民纯真质朴,有文化有修为。她说起一件小事。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杨家堂的人气一如既往地火爆,筱隐·家堂也很快满房。村里只有一个小停车场,入住旅客的私家车停在哪儿就成了难题。筱隐·家堂的一对荷兰籍客人将车停在了村民的家门口,晚上移车时不小心刮到了村民的车。由于语言不通,村民只好联系筱隐·家堂的工作人员。但当外国友人登门向村民道歉并提出赔偿时,村民拒绝了赔偿,他要的只是处理事情的态度,有“对不起”三个字就足够了。“这件事让我很触动,所以来我们这里的客人对村民评价都很高。”

她更喜欢这里“小隐于野”的生活乐趣。得益于松阳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对全域旅游的开发,宅院不再是孤立的宅院,村落不再是孤立的村落,乡居不再是简单的住宿,山间古道和田间小陌将这一切连成了一个景观丰富、文化深厚、既古又新的乡间生活网络。从筱隐·家堂出发,沿着古道徒步,就有机会穿越幽深的密林,登上壮美的茶山,涉过清淙的山涧,邂逅茫茫的云海,遇到沧桑的古村。

来筱隐·家堂,不是简单的留宿,是古宅寻幽,是“小隐于野”,是过一种自在的悠闲生活,是品味早已远去的如诗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