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在宜陵镇境内有“九里十三桥”之说。它和扬州的二十四桥一样,这“九里十三桥”究竟是一座名为“九里十三桥”的桥,还是在其境内的运盐河上有十三座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运盐河
据康熙《江都县志》卷三“桥梁”篇载:“九里十三桥,宜陵镇西;拖桥三座,一在宜陵镇,一在茱萸湾……”。乾隆《江都县志》卷四“山川”篇(河渠津梁附)亦作如是说。从县志的记载来看,似乎是指在宜陵镇西,有一座名为“九里十三桥”的桥。
然而,当我们打开同时代诗人的相关诗篇时,却是另一种说法。
黄逵,(?-1701)明末清初诗人。原籍浙江山阴。明亡后,弃诸生,渡江北上,流寓泰州。因与当时扬州画家查士标以及奉命出使泰州,兴化,扬州治水的孔尚任等人交往甚密,常往来于淮扬海陵之间,他有《宜陵道中》诗(之二)曰:
归路忆前年,宜陵夜泊船。
懒真连岁积,贫向几人怜。
晓日烘舱背,轻风急缆前。
十三桥下水,九里断还连。
诗中的“十三桥下水,九里断还连”,是说在宜陵境内九里许的运盐河水,连绵不断地流经了十三座桥梁。
费锡璜,(1661-1725)清初诗人。祖籍四川新繁,后随父避乱居麾村野田庄。他在一首《宜陵》的诗中写道:
宜陵古东陵,江都东钜镇。
数尽十三桥,桥接宜陵境。
诗中也是说,在宜陵,数尽十三座桥后,就到达宜陵镇镇境了。
从这同时代诗人的这些诗篇看,似乎是在说,在宜陵境内九里许的河道上,建有十三座桥梁。
如果按此说法,那就是平均每隔三百五十米左右,就会建有一座桥梁。这在并非水网密集的河南地区,不仅在现实中没有这种必要,而且史志上,更是从无这方面的记载。
那到底该如何去理解呢?
我们注意到,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不少地方也有冠以“九里十三x”的说法,那倒不妨扩大视野去了解,考察一番。
在安徽安庆市的长风村,沿江一带江面呈s形。从表面上看,江面宽阔,水位平缓,貌似一马平川。然而,江底却是礁石林立,散佈着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大小不等的石矶,故被称作“九里十三矶”。“九”与“十三”均为概数。
在江苏江阴,夏港与黄田港之间相距九里,各有河流分经两港入江。后于两港之间凿渠通舟,遂之“九里”名河。但河床多弯而窄,人们便称这段河道为“九里十三弯”。“九里”为确数,“十三弯”为约数。
六合古城墙
在江苏南京,江北六合的古城墙周长为九里十三步,境内龙池周围亦为九里十三步。而城内大报恩寺的周边亦是九里十三步。这里的“九里”与“十三步”均为确指的实数。但问题就恰恰在于:筑城,挖池,建寺,为什么非得在“九里”这个整数之外,还要再加上“十三步”这个零头呢?
看来,这里面还真是有一定讲究的。
南京大报恩寺
事实也正是如此。九,在《易经》中是最大的天数,为至阳之数。十三,则取龟背之背甲之数。龟是水之精,为至阴。那“九”与“十三”两数的结合,便有了阴阳调和,和谐,和顺,和美之寓意。同时,佛教中的“十三”又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表示功德圆满。由此可见,某事物以“九”与“十三”连缀称之,那不一定非是确指,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意象的体现。
宜陵的“九里十三桥”之称,恐怕亦是如此吧!(朱毓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