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耕
早在1999年,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FON)受德国“拯救我们的未来”组织的邀请,梁从诫会长亲自安排安排我们十几位会员前往德国学习考察,感觉这是当时自然之友做的一件动静很大、影响很深、效果很棒的好事、善事、妙事!
虽然,约十个小时的越洲飞行使大家面带倦意,但飞机将要降落的消息使机舱内的气氛活跃起来。透过舷窗俯瞰大地,涌入眼底的是一幅异采纷呈的风景画:朵朵白云下,笔直的路弯曲的河,黄色的农田、蓝色的湖泊,那绿染天涯的是莽莽森林,甲壳虫般的汽车在林海中穿行,时隐时现,各色斜顶小屋点缀在绿荫处,如同仙境,我遐想着,若能置身其间,该有多么惬意。
不料,在德国访问的十几天,几乎一半时间便是在这绿意浓浓的环境里度过的。
在访德期间,我们走访了数家户外环境教育场所,有环保局的农庄式教育中心、私立的鲁道夫斯特内尔学校、民间环保机构NABF(德国自然保护联合会)的户外学校等,插班旁听了讨论课、园艺课、手工课、野外生物课。
从低年级学生挥锄耪地、点籽下种、挤榨果汁到高年级的纺织、打铁、做工匠活,处处强调动手参与,有点像我们当年的学工学农,但区别是指导劳动的不是工人农民,而是专业教师。干活的目的不是生产产品,而是通过用手、用脑、用心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理解生活、接触自然的悟性,潜能和天赋。
按他们的话说,就是要按照人类学的理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达到身体、灵魂、学识三方面的提高。
在许多学校及教育基地,都能见到从环保理念出发设立的相关设施,如太阳能集热板、分类垃圾箱、小型湿地、绿色植物大墙、鸟巢蜂巢等,借此树立学生节水、节电、爱惜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日常行为上包括:自带水瓶上学、减少包装废弃,不仅购买绿色商品,还鼓励购买本地食品,以减少运输耗能及过多的包装。
在鲁道夫斯特内尔学校,一批小学生在一间扑满松香气息的木屋中。首先,虔诚地唱着这样一首歌:
我站在地球上,向土地学习;
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
我仰望天空,向鸟儿学习;
我环视四周,向动物学习;
他们是我的姐妹,他们是我的兄弟!
沉浸在歌声里,我偶然瞥见窗外,绿林深处,有两只红松鼠摇头摆尾,窜上窜下;微微颤动的枝头,一只山雀婉转啁啾。孩子们将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美妙的户外自然教育时光,多幸福呀!
由于自然之友已有过两批人士访德,并将所见所闻以文章、报告的形势作了介绍,我也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在麋鹿苑的环境教育中进行实践,如生态游戏“小松鼠过冬”、“破冰者”。因此,此番访德的户外活动,既有亲切之感,又因亲临现场,感受绿风习习的气氛而获得了更感性的收获。
我们走访的三家动物园各具特色。
汉堡动物园以其展览方式的无围栏化著称,通过隐蔽的壕沟和绿篱屏障,把游人与动物分开。这样,观赏起来一览无余,加上背景与所养动物的原生地生境有机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涉禽临水而立、野羊傍山而居、老虎雄踞山林﹍﹍
但是这个建于1848年的老牌动物园没有太多的环境教育项目,只见一些骑小马、马戏团一类的娱乐项目。
相形之下,位于市郊的艾克霍特野生动物园的生态环境教育、物种拯救等项目给我们留下了更为美好、深刻的印象。
已有30年建园史的艾克霍特野生动物园占地6公顷,为私人拥有。主人哈特拉帕博士已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头顶一个挂满徽章和鸟羽的旧礼帽,显示出他与动物的亲情和无与伦比的老资格。果然出语不凡,他表示欢迎中国客人的再次光临并提到中国的大熊猫和麋鹿。当他直接说“milu”, 使我感到遇到了知音,当即把我与大熊猫的合影及我拍摄的麋鹿照片送给了他。
哈特拉博士对这座他一手创建的野生动物园非常自豪,这个坐落在密林荒野中的动物园力求保持德国北方地貌和保存本地典型动物,诸如我们见到的野猪、狼、赤鹿、欧洲白鹳等。他多次深情地提到那条穿园而过的小河,这是一条自冰河时期流淌至今的、未经改造的天然小河,河岸绿树成茵,芳草萋萋,鹿鸣鸟语,一派古风,小河流经森林、草原、荒野、沼泽。如此多样的生态景观和各得其所的动植物,恰好被作为环境教育的内容展现给公众。
哈特拉普博士讲:人类是依赖自然、还是战胜自然,很需要反思。
他要把人与动物关系的校正作为向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开端,来自城市的孩子因为受电视广告等媒体影响过深而行为变异,缺乏对自然的接触和理解,在森林中无所适从,不知听鸟歌唱,却还带着耳机听音乐,对动物的味道、痕迹无动于衷,所以我们动物园创立了“接触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去补偿,拯救孩子们的心灵缺陷,让其听野狼嚎叫、看野猪奔跑、摸摸鹰翅、触触鹿角、感受蛇的躯干、蝾螈的色调﹍﹍既刺激又新鲜。这种教育方式,孩子们没有不喜欢的。
重在参与!有人翻来,即见答案,此方式,我已用在麋鹿展览中。
同北京麋鹿苑一样,这里有很多翻版式题板。对此方式,动物园培训主任别有高论:游客们对深奥的专业知识一般无暇以顾,可是一旦放在翻板下,让他们亲自动手翻出结论,他们就非得翻开,不厌其烦地看个究竟,这是游人探奇与求知心理决定的。
我想这也是我们取得成功并有待发挥的形式之一。动物园里,还有很多构思巧妙的自然教育设施:如模拟沙漠、听觉小径、触觉小径、敲木钟、挠树心等孩子们爱玩的设施,我已逐步在麋鹿苑中实施,使其“洋为中用”。
年逾八旬的动物园老园长亲自翻来展板,可惜回国后我即在麋鹿苑仿制了类似的户外科普问答版,后来都损坏并撤掉了。
最后一个上午,接待我们的德国家庭的主人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粹设于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园(苏瓦兹伯格)。
那天细雨霏霏,园内野猪随处乱跑,横行霸道,公园门口有一尊铜制野猪雕塑,其嘴其耳被摸的光滑闪亮,女主人说,谁摸了它便要交好运。
我想如此习俗,谁还会去犯忌、猎杀动物。于是我也入境随俗地“洋迷信”一吧,双手齐摸猪嘴猪耳。这个动物园的纪念品商店十分丰富,以木雕居多,是远近闻名的动物艺雕。
而环境教育活动则围绕森林之主题,一截截树木让你去识别,不动无妨,翻开题板就能见到答案;顺高耸的瞭望塔、拾级而上,可从高处眺望森林全貌,步移而景异。一根倒木、一堆枯叶、一座蚁丘……无不被巧妙、悉心围护起来,一旁总竖立有这样的说明牌、以精炼的文字和明晰的画面,把这些森林群落中各色小景观的生态作用展示、解释给公众,让人丝毫未觉这是在做环境教育。
一位美国的动物园主任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没有让人感到在受教育。”
这个露脸画板也是我一再提倡的,参与,互动,效果极佳。
短短数日的德国之行,可以说是在绿风吹面、绿风习习的气氛里经受的一场“森林洗礼”,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是我们的教材,森林、荒野、湿地等生境是我们的教室,我们接受的是“还自然以自在、给生命以生机”、“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歌德语)的绿色思想。
其实,访德归来,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绿海般无垠的森林与无处不在的环保气氛。有时,真说不清是森林渗入了城市、还是城市建到了森林。有人口300多万的汉堡市,其面积的一半均为园林、湿地、森林等天然荒野地。该市公园达120座,而德国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竟达5200个。
一个懂得保护森林、珍视绿色的国家,才是具备了生态文明的国家,回望我们中国古代儒、道、释的思想,早已包含着丰富的护生惜物、敬畏自然的文化,为全人类的生态文化宝库,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可以说,生态文明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关于作者
北京麋鹿生态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出版著述20余部并多次获奖,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普作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