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资金,为何不往楼市跑了?

万亿资金,为何不往楼市跑了?

上周末,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释放约1万亿的长期流动性资金。

金钱永不眠,被释放的资金第一时间自然是寻找投资渠道,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市场上流动性最好的投资渠道,无非就是楼市和股市。

关于资金会流进楼市还是股市,市场也是揣测万分,有人就担心资金又会通过各种暗渠流入楼市,引起房价的再度飙涨,这显然违背了释放流动性资金的初衷。

不过,市场的担忧似乎有些多余,自从深圳、成都、西安等城市颁布楼市指导价后,银行限贷又给楼市“补上一刀”,资金想借道进入楼市,那也需要楼市有“赚钱效应”才行。

深圳6月份二手房的成交量,同比去年6月份大跌76%,成都、西安等城市也不一而足,楼市的赚钱效应已经不明显,反而因为房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亏钱效应正在凸显。

而资金面宽裕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让房价再次泛起涟漪;以前房价大涨的时候,利好消息则会助推房价大涨,利空消息则被市场刻意淡化。

如今的楼市却似乎“辉煌不再”,稍有政策面的风吹草动,便会引起市场一阵担忧。毕竟,全国70%的居民财富都是以房产的形式存在,要是房价下跌,自己的钱包必然会缩水。

资金是需要盈利的,而当前的楼市收益风险比太低,并不足以吸引这些资金进入楼市接盘。资金流向了何处,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与楼市相反,周末释放万亿流动资金的利好,推升创业板指大涨3.68%,上证指数也微涨0.67%,创业板不光创下阶段新高,还一举超过上证指数。

股市和楼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股市和楼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从这次万亿资金的选择就能看出,楼市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

房地产之所以能够维持超过10年的牛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房地产投资的赚钱效应。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长期大量地流入城市,源源不断地有新资金进入楼市接盘,房价自然也就节节攀升,从而带动更多的资金进入楼市。

经济学家通常将楼市比喻成货币的存储池子,经过了10余年的货币注水,如今的房价已经高高在上,就像那快要水满而溢的池子,实在是不能再往里面注水了。

我国的楼市市值大约为430万亿人民币,全球房价TOP10高的城市中,有5座城市属于中国;正如外滩金融会议中所说,房地产的泡沫风险,依然是我国最大的金融风险。

既然房价不能再涨已经是“明牌”,二手房的流动性在大幅减弱,赚钱效应变成了“谁买房谁套牢”;不仅要将自己手中流动的现金套牢,还要背负沉重的贷款压力。

资金的生存法则是哪里赚钱去哪里,聪明的资金很少去做亏本生意;当投资房地产成了赚最后一个铜板时,他们便会选择用脚投票,迅速撤离楼市!

不需要太多,即便是10%的资金从楼市撤出,也是相当于43万亿人民币的天量货币。

这就相当于货币的堰塞湖破了一个口子,部分资金正在从这个口子“逸出”,这就是为何必须锁死二手房的流动性的原因。

银行对二手房进行限贷,让买家贷款买房的难度增加,而卖家也不愿意折价卖房;二手房的流动性进一步衰竭,大量资金自然就被锁定在楼市中了。

中国的GDP总量也才100万亿人民币,即便是只有10%的人选择变卖房产,也会有43万亿的天量货币,这不吝于是货币的汪洋。

任由如此多的钱在我们生活中流通,必然会造成物价大幅上涨,还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局面,而到了那时,“资产荒”的现象更加严重,手中的钱也更加不值钱。

此时的人们手握大把的现金,不知道买什么资产能继续获得高收益,也不可能任由手中的钱继续贬值,他们便会将目光转向资产炒作。

什么椰子鞋、翡翠、和田玉、红木家具、珠串等等,都会被资金拿来轮番炒作。

股市或有16%的上涨空间

股市或有16%的上涨空间

为此市场上必须要有另一个货币“蓄水池”,利用“赚钱效应”将楼市逸出的资金吸引进去,最好是作为长期投资的资金沉淀在蓄水池中,这个蓄水池目前来看唯一合适的只有股市。

当前3000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不过才80万亿左右,整体估值相对于美股并不算高。

如果10%的资金从楼市出来,其中又有30%的活跃资金选择进入了股市,那么这也是12.9万亿的巨量资金,大盘或将有16%的上涨空间。

如此一来,A股注入了来自楼市的增量资金,在3500点徘徊了长达3年之久的沪指,或将在今年内形成有效突破的攻势,牛市是否指日可待呢?

股市变幻莫测,没有人能够确定性地预判将会突破多少点,即便是某经济学家预测对一次,也不可能次次都对,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追随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

比如说,楼市和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越发明显,从来就比较喜欢投机的中国人,如果再也不能“炒房”了,这些资金除了炒股还会选择炒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