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春,明宣宗因纵欲过度,崩于乾清宫,年仅三十八岁。年方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史称“明英宗”。

《明史》上讲,“王振,蔚州人,少选入内书堂”。关于其如何进宫,有传言他因为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也有传言他因滥赌,欠了大笔的赌注无法还上,被赌坊的打手踢烂了他的下体,然后因伤被阉的事情经由高郎中府上的小徒弟之中传扬出去,引得府学同僚甚至学生们的耻笑排挤,王振羞愧难当,没脸见人,只好辞了这教官职位进宫。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明成祖永乐末年,诏许国内学官考满无功绩者,如果有子嗣,就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净身,入宫训导女官。当时有十余位这样的“学官”净身入宫,但日后混出头的只有王振一人。

不管怎么说法讲,王振确是个略通经书、颇通文翰的宦官。明英宗为太子时,王振是东宫中下级宦官局郎一类的陪侍。小皇帝年方九岁,自然与平素教他读书写字、游戏玩耍的宦官最亲,并一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钱财和名誉,而是无限的权势以及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八个月后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王振利用英宗的宠信,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的方式,欺上瞒下、控制朝廷了。但由于英宗左右有张太皇太后、张辅、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为,只好等待机会。到了正统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碍物—张太后逝世,“三杨”只余下年时已高的杨溥,才真正飞扬跋扈、排除异己、独揽朝政。

明朝从明成祖朱棣与瓦剌建立的“睦邻友好”关系,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到明英宗“亲征”打破了这种势态。

蒙古瓦剌部本来有三大力量,其一马哈木,其二太平,其三把秃孛罗。英宗正统初年,马哈木其子脱欢统一瓦剌各部,推选元朝皇族的一个后代脱脱不花为大汗,脱欢自己当了丞相。

为了粉饰太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讨好瓦剌,对于瓦剌来朝贡的使者,必会待遇优厚、有求必应。瓦剌看出明政府的软弱便不断增加贡使(按规定,瓦剌的贡使不得多于五十),瓦剌贡使稍有不满便在边境上制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到了正统十四年的春,瓦剌带来了二千贡使,更报称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满足瓦剌的要求,于是对边境攻击,边境的守军根本不是瓦剌的对手,连续几次的惨败传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时间找王振商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路败报频传,王振不忧反喜,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再立大功以示威,使自己在朝中威望更上一层楼。他先派出井源等四个将领率四万多人先行去大同。然后,亲自走入大内,劝明英宗“亲征”。

明英宗此时已经二十三岁,他自小就喜欢观看军队演操习武。“王先生”这么一撺掇,英宗十分高兴,觉得应该效仿“祖宗”那样跨马出征。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率五十万胡乱集合的人马从京城出发,留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由太监金英“辅佐”)在北京留守。至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六部尚书,全部随驾从军。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员,全部随皇帝而行。当日,军行至龙虎台驻营。凌晨时分,军中炸营,当时不少人都以为是不祥之兆。

但实际上,王振让皇帝亲征,一来是不想自己的家乡受到战火的蹂躏(因战事就发生于王振家乡附近),二来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亲征途中,明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已传到王振的周围,王振自然没把消息告诉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被人马踩坏,又绕了一段路,致使明军死伤惨重。

偏偏王振是读书人出身,此时他的脑子里总有“衣锦还乡”的念头,非要拉着明英宗到他蔚州老家大宅子留宿几日,以博天子幸宅的千秋万世名。如果真去了蔚州,可能历史上也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而“土木堡之变”,明朝差一点在正统十二年(1443年)就变成“南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征的第十四日,瓦剌军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议和。王振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谁知瓦剌军从四面八方冲出来,明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英宗已知大势已去,连忙下马,不久即被瓦剌军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吓得魂飞魄散,还想逃跑。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用棰捶死王振,称:“吾为天下诛此贼!”

樊忠以大锤击杀王振之事,可能不是事实,乃时人为泄愤编说此事以求“大快人心”。《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王振之死一说是被剑砍死,二说是被打死。所以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自己人逃跑时被踩踏而死。

明英宗复辟后,赐王振祭葬,立祠“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