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份来自国外的详细记录苏联特异功能研究的资料被发现,大致内容是由苏联遗留下的可考资料及相关档案整合出来的。本篇我们将结合与其他实验相关的内容,来了解一下苏联对于特异功能(这里特指精神暗示或意念力功能)的相关研究。

贝希特洛夫的研究与其影响

苏联开展特异功能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首先应当提到圣彼得堡(现圣彼得堡)大脑研究所的科学家贝希特洛夫,他算得上是苏联特异功能研究的先行者。早在“一战”前,有位名叫杜罗夫的训兽师找上门,告诉贝希特洛夫说他不需要发声、不需要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命令他的狗完成复杂的动作。

贝希特洛夫让杜罗夫当场表演了一番,发现他真的有这种奇特的能力,这让贝希特洛夫有了启动相关研究的兴趣。杜罗夫用意念命令狗的实验,其典型步骤是这样的:研究者先写下一套复杂的动作,杜罗夫阅读后,双手捧住狗的头,凝视它的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到待完成的动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其中有套动作是“跳到杜罗夫背后靠墙的一把椅子上,再爬到旁边的圆桌上,然后站起来撕乱挂在墙上的肖像画”,在凝视一段时间后,狗神奇地做出了整套动作。在几次不同动作的实验中,得到的结果通常是成功的,但偶尔也会因狗的某些习性不同而出现失误。

慢慢地,实验得到了逐步完善,包括考虑到需要排除狗对主人察言观色的可能性。为避免这种下意识的信息线索,他们对实验步骤做了改进,只有杜罗夫才会知道要完成的任务。有时他们还会把杜罗夫的眼睛蒙起来,以避免眼睛的运动对狗产生的暗示。

当然,他在实验前与实验期间也完全不与狗接触,而是请助手捧住狗头,再让杜罗夫远距离凝视狗的双眼,思想集中在动作程序上。此外在另一些实验中,还让杜罗夫藏在狗看不见的木板、金属板或有机玻璃屏风后,后期甚至让他完全处在与狗隔绝的另外一个房间里,只用意念去命令狗完成动作。

实验结果表明,即便在这样的严格条件下,也有很多动作获得了成功。1920年,贝希特洛夫所在的大脑研究所针对此项实验写下了三篇论文,详细记述了实验的过程和可能的原理,最终贝希特洛夫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某些动物在经过训练后能接收非语言指令,直接感受到精神暗示,即可以用意念来对它们施加命令。

自1920年起到1927年逝世,贝希特洛夫在大脑研究所中积极组织并倡导精神暗示研究。1922年,他牵头成立了附属于大脑研究所的精神暗示研究委员会;1924年彼得堡召开的第二届全苏精神病学大会上,他们发表了思维传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

不过精神暗示研究委员会在两年后解散了,他们的任务转交给了挂靠在大脑研究所的神经、反射、催眠与生物物理学会,不少人开始自发地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1926年,他们又成立了“催眠与心灵物理实验委员会”,贝希特洛夫担任主席,另外还有两位物理学家、两位生理学家、三位精神病医生及其他人员。

仅仅在贝希特洛夫1927年逝世前,这个委员会针对许多研究课题就举行了多达16次的会议。在贝希特洛夫等人的倡导下,委员会7年来相关的活动不断,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相关的研究中来,这足以证明苏联科学家极为关注特异功能的研究,尤其是贝希特洛夫领导下的大脑研究所。然而在1927年贝希特洛夫去世之后,人们开始担心这项研究还能否继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西列夫的研究及其影响

在贝希特洛夫去世后,该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停止,科学家瓦西列夫成了他的继承人。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瓦西列夫始终在领导进行着很多种不同的实验,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二三十年代的这段时间中,有关特异功能的实验也开始慢慢发展变化,尤其是在贝希特洛夫去世后,实验也开始涉及更多的方向。根据不同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实验的内容也分成了三个类别:第一类是观察受精神暗示催眠后,受试者的肌肉响应。

类似的实验在19世纪末的法国也出现过,通过无声的精神暗示对受试者进行催眠,再让他们执行各种动作。催眠师会单凭意念发出各种指示,如“举起你的右手”“伸出你的舌头” “抓你的左脸再擦擦鼻子”等。

这些实验的结果也很成功,实验人员往往都能成功地发现受试者肌肉的反应。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实验起初在敏感的受试者身上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但随后再进行相同的实验反而就不那么成功了,似乎受试者在反复实验后会有意猜测实验者的指令,转而进行阻止或改动。

研究人员对实验做了进一步改动,让催眠后的受试者站在某个地方,随后请实验者不用语言,单凭精神暗示来控制他的身体前后晃动。受试者站在特制的平台上,从而可以客观地记录他身体重心的偏移。

汇总全部实验结果之后,瓦西列夫认为精神暗示的存在基本是可以认定的,但因为此系列实验在控制条件方面不够严格,因此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实存在思维的直接催眠。第二类实验称作“视觉图像与情绪产生的精神暗示”。

首先进行是自由响应测试:实验者随意选取某个物品,给受试者以精神暗示,受试者要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画出或描绘出物品的特征。在20年代,这样的实验进行了269次,其中有14%完全正确,34%部分或形态正确,52%不正确。但很快研究人员就发现,和当年的其他国家一样,这些实验中没有考虑选样过程的随机性,所以其结果并不非常客观。

30年代后,这类实验还在继续,只是规模上更小众,也更具随机性。每次请一位志愿者来感知发射精神暗示的实验者所见的是白球还是黑球,选样完全随机,可以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分析。

在某次实验中,瓦西列夫的26轮实验一共采用了22位受试者,每轮各感知80次。在总计2080次的感应中,正确的数量比错误的数量多出了5%或6%,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再次基本证实了精神暗示的可行性。不过一段时间后,同样的方法,但场地改为一半在屏蔽的金属笼里进行;

另一半则拆去金属改用木板,这两种情况下却都没能得出显著的结果。第三类实验,随机选择时间段,使人进入催眠或使人从催眠中苏醒。这个方法克服了前两种的弱点,在1933—1934年,对敏感的人总共进行了非语言性精神暗示260次,瓦西列夫的报告说其中有90%的成功案例。

他们对受试者何时进入催眠、何时醒过来采用了客观的记录方法,让受试者手里握一个带导管的气球,入睡后,压力的改变就会被仪器记录下来。这项实验的缺点是没有空白组做对照,且是由研究者来评判成功或失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1936年,这两年的实验采用了对照组,还区分了屏蔽与无屏蔽两种情况。催眠师坐在另一间屋子里,依据递给他的纸条上的要求实施精神暗示,这些实验也得出了显著的结果,成功的案例占很大部分。为了观察精神暗示与距离的关系,还进行了12轮距离实验。变化距离从25米到1700公里不等,如果在指令发出后1~6分钟受试者成功被催眠,实验即为成功,但全部实验完成后总结发现成功率和距离没有关系。以上为瓦西列夫对精神暗示领域所做的一系列研究。

对尼娜·库拉金娜的研究

在1968年莫斯科的国际超心理学会议上,圣彼得堡神经生理学与脑电专家舍格耶夫放映了一部影片,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年轻女性,她能靠自己的意念来移动某些物体。这名年轻的女性名叫尼娜·库拉金娜(见图19-1)。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参加过这次会议的两位国外超心理学家访问了圣彼得堡,两人与舍格耶夫见了5次面,并数次亲自拜访库拉金娜,观看了她靠意念移动物体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般情况下,库拉金娜都端正地坐在桌前的椅子上,一般她都比较放松,只有离开她熟悉的环境或见到生人才会有点局促不安。她需要情绪上酝酿一段时间才能开始表演,有时不到一分钟,有时要长达一个多小时。其间她偶尔做几次深呼吸,然后把单手或双手靠近放在桌面上的物体,通常会距离物体10~20厘米。

当然,这些要移动的物体都是完全随机的,一般都是由观察者根据手头情况提供个人物品来做实验。在非正式场合下,她也会摸一下其中一个物品,并把它挪到方便的位置,但并不是移动物体之前每次都要触碰。

在许多观察案例中,实验者把物体放在桌面上之后,立即就盖上有机玻璃罩,这种情况下她仍然可以不接触罩子而让物体移动。她能够移动的物体在材质、形状、重量上都有很大差别,有的是活的、有的是无生命的、有的是带磁性的、有的是无磁性的……

根据相关资料,她移动物体的重量范围可以从1克到50克。其中有一次实验,她面对一台两端都有30克砝码的天平,她用意念使其中一边降了下来,实验者在另一端又加了10克砝码,但天平仍然保持相同的状态。

通常当库拉金娜摆出姿势后不久,物体就会发生运动,有时会有几秒钟的延迟,长的情况下会达到一分钟。在大多数时候,如果真过了这么长时间物体还没发生移动,她就会表示“这次不行”,并中止实验,且每次她都要消耗很大的体力。科学家发现,在库拉金娜成功演示意念控制物体时,会发生极显著的生理学变化。

贴在她枕骨头皮上的电极往往会记录下很强的脑波,其幅度比她放松时要高50倍,而其他部位的脑波则没有变化。此外舍格耶夫还发明了一个敏感器件,测试出在库拉金娜移动物体时,能记录到有某种不明的效应,其范围能延展到3米以外(见图1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跳会增加到每分钟150~240次。且在两个小时的实验中她的体重会减少高达2000克,通常不到30分钟她的体重就会减少700~1000克。因而实验结束后她总是很疲倦,甚至筋疲力尽。除了移动物体,她还能产生出其他的物理效应。未感光的胶片包装在不透光黑纸中,当她使物体在纸面上移动后,纸里的胶片上会出现白雾,白雾的痕迹与物体的移动路径是一致的,在两次运动之间停止的位置,颜色也更浓一些。

但如果用同样的物体,人为地推动它在纸上移动,却不会产生这种感光现象。有时当她摸到旁边人身体时,所触摸的部位会立即发红并出现难忍的剧痛,红肿需要几个小时后才能消退。后来,科学家们对库拉金娜做过一些非常严谨的实验,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次实验准备了一套特殊的设备:一根一端封闭的10厘米直径的有机玻璃管,在开口一端的管壁上焊接着一根细弹簧,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着一枚乒乓球。当这根玻璃管被竖立起来时,弹簧会把乒乓球吊起来,距离底面恰好1厘米。

实验开始,库拉金娜没有伸手去接触乒乓球和弹簧,她起初只是挪动了一下玻璃管的位置,使玻璃管的开口朝向自己。不久后,库拉金娜开始双手捧管壁,对乒乓球施加压力。很快,乒乓球就逐渐下移并贴在了桌面上,似乎有外力在拉扯弹簧。接着,乒乓球出现了些许回弹,但它没有回到原位,并且很快又被拉到了桌面上。

这样的动作反复了几次,直到乒乓球完全停在了桌面。随后乒乓球又立即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滑动,贴靠在有机玻璃管的管壁上做圆周运动。之后库拉金娜停止了行动,乒乓球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纵观整个实验,要想对这些现象予以常规解释是很难的。

如果这个玻璃管是魔术师的道具,那不足为奇,也许魔术师会在球上粘一根极细的丝,再在管底打上一个很小的洞或粘一只小钩子,就能靠这根丝拉着球垂直向下运动。当然,这并不是魔术道具,玻璃管是由实验者制造后带来的,实验结束后又随身带走。而对于库拉金娜来说,她也同样不是魔术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有人用一块能吸起4磅左右重量的强磁铁对这次实验做了检验,但他们发现即便是强磁铁也无法使弹簧下的乒乓球下移。而乒乓球的上下弹动和左右移动,强磁铁也是无法做到的。其实在库拉金娜之前,西方的超心理学文献中也提到过有类似功能的人,但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这也说明拥有这种能力的也许并不只是库拉金娜一个人,在实验者的综述中,也描述了其他几位能演示这种意念致动能力的人,他们对此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苏联开展超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在严格管理下历经了近50年的繁荣发展,但可惜的是,库拉金娜时期终归只能算是苏联特异功能研究领域的昙花一现,后因苏联国内的政治原因,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衰败停止。无论如何,文中提到的三位代表人物,他们所进行的有关精神暗示及意念力的研究告诉我们,所谓特异功能并不是传说,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

【本文节选自《绝密档案之怪奇事件》,作者大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