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的既视感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来到某个地方或在做某件事情时,会突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事情,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一样。根据2017年的一次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我国学者也分析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是,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那就是一种病态了。

什么是既视感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受人控制,它一般容易发生在两种情况:第一是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第二是在体验某种场景的情况下。所以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比较容易印象深刻,因此如果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大。而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更年期和青春期,人体的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长期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就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至于“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体验某种场景的情况下,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而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就是无意识的记忆。我们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不是我们下意识记忆的,在我们的脑子里都会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个专有名词——既视感,即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不过现代科学至今都没有办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提出的很多说法也基本都属于猜测,没有太多的根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调查,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感受“似曾相识”的情景,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比其他人更多的经历这种感觉。

调查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而会降低。另外,“既视感”还经常和一种类似健忘的现象一起出现,比如见到一些熟悉的事物或者文字突然感到非常陌生,怎么都回忆不起来。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一时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但没有注意到这些信息的来源。而且这种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却是虚幻的。例如我曾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描绘了一个场景,但久而久之我忘记了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于是潜意识里就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之前的真实记忆。

再如,你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后来来到了一个跟电影当中类似的场景,此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有关电影情节的一些回忆,认为是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些事情。甚至有的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自己就有可能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什么导致既视感

对于“既视感”有很多有意思的说法,在此我们列举其中的6种。

人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虚构各种情景,这种虚构行为主要在潜意识里进行,人在睡觉时会经常发生。当你在现实当中遇到跟潜意识里虚构的近似的情景时,就会和你潜意识里记忆中以前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再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然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就是大脑的运算结果之一。也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经潜藏在了人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又显现了出来。另外,有些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信息的速度稍微比另一半快所造成的。

医学上有一种被称为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的现象,也称为错视现象或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个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先把记忆放在缓存区里,之后再存储起来。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进行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没有经过缓存区,直接把它放到历史记忆区里去了。所以我们在看着眼前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些记忆从历史记忆区里把它找出来,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情景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人一出生就拥有了意识,我们可以把意识比作一条线,这条线从人出生到死亡,一直都是平稳流动的。而在人死亡的一瞬间,人的意识就会沿着这条线回到出生的那一刻,然后再一次沿着这条线流动,一直循环往复。这种观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人在死亡时,脑海中会回忆自己一生当中的所有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和年长的人经常会有这种错觉,这也很好解释。年轻的时候,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在形成阶段,而年长的人,他们大脑的记忆回溯功能比较强,所以这两个时期的人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而夹在中间的中年人,由于他们的生活压力过大,每天的生活又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种现象发生的情况很少,即便发生了,也经常会忽视这种感觉。

有学者在物理学上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时光倒流。此说法认为在任何物体的速度大于光速时,都会发生时光倒流,从而导致混乱,产生人体的特殊感觉。举例来讲,当身处某个场景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以极快的速度把看到的场景的信号传送给记忆神经元,当场景的信号传达到记忆神经元之后,大脑就会把这些场景记录下来。

所以有科学家猜测,在场景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这个传输速度会大于光速,偶然情况下,就产生了时空交错,成了一种变相的时空倒流现象。这种说法,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目前此理论也并未得到证实,只在猜想阶段。

时空错乱。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我需要一把工具,找遍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发现,但过了一会儿或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这个工具明明就摆在平时存放的地方。用爱因斯坦的观点解释,在宇宙里有很多时空,每个时空都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他们是平行的,一般不会有交错,只有时间的先后差别。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情况,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导致了时空错乱,两个时空产生交错,于是就出现了类似情况。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把钳子没了,转眼发现它就在自己找了无数遍的地方。用此类说法解释这个现象,其实是钳子自己做了一次时空穿越,去其他时空转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你的眼前。人也一样,如果你存在的时空碰巧和未来的时空出现了短时间的交叉,那么你就在短时间内进入了未来时空,等你再回来时,就会发现发生的事情似曾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正统学派的科学家们都拒绝谈论灵魂是否存在,或是毫无余地否定这种观点,但是高能物理学及一些其他的边缘物理学对这个问题还是持保留态度的。首先是探讨灵魂的构成物质,有一些异端物理学者提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本身携带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障碍,也就是说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自由运动,这种推论可以说是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

这种高能粒子的特异性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无序性的时空移动。头脑中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称为信息,虽然现在还无法弄清楚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脑电波对它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或是脑内意识活动。

而这种粒子平时就大量地散播在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当然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内。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性,我们才可以接收到外来的信息并进行思考、记忆、回忆,还有遗忘。而所谓的遗忘,就是有一部分带有信息的粒子游离开了我们大脑的意识空间。

重点是,当我们的大脑死亡后,脑内就会有大量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中的记忆区。在概率很低的情况下,这种粒子在游离之后仍然保持着它在原来所在的人脑中的排列性状,换言之,也就是保留着这个已死之人的基本人格和记忆。当这些粒子遇到了新的结合目标(另一个人的大脑)并结合之后,如果这个人是新生的婴儿,(在他没有已经形成的记忆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格的转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回。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如果这些粒子在跟另一个人结合之后一直保持着潜伏态,到某个时间突然又觉醒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突变现象,例如1949年曾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议论纷纷的著名的“朱秀华借尸还魂事件”,如果这起事件属实,那么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没有实际证据的推测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有趣的说法以外,大部分科学家们还是有一种认同率比较高的、有确切理论依据的说法: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想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们还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一步去着手研究。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

以这3类知觉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我们会同时面对全新的方位、空间关系,以及周围的物体和人物,我们会同时去接收这些信息。但是,接收这些信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知觉是由大脑中的3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回路、物体知觉回路和面孔知觉回路分别去完成的。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知识和感觉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它是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也就是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而麻烦的是,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细分为很多个子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所以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就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分类中。当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场景后,场景中的某些特征可能就会刺激我们的某些记忆,从而调动大脑中这些不同分类里的记忆系统跟这些新场景进行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个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正因为积累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认识,最初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但慢慢地我们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节选自《绝密档案之怪奇事件》,作者大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源自网络】